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2014年专题 > 中金所大学生金融及衍生品知识竞赛 > 第二届大赛媒体报道  > 正文
中经搜索

金融期货高校行之北京大学、上海海大、海南师大

2014年11月04日 10:0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北京大学站:


  10月30日,由中金所主办、银河期货承办的“金融期货高校行暨第二届‘中金所杯’高校大学生金融及衍生品知识竞赛”宣讲会走进北京大学,银河期货与光华管理学院金融专业硕士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为了广泛推广本次大赛,在宣讲活动开始之前,银河期货通过微信、宣传海报和发放宣传单页的形式与老师学生互动,对活动进行了传播和动员。活动中,银河期货请公司期权业务负责人吴建华带队组成专家团队,为在座学生带来了一场高水平的金融期货讲座。从美国最前沿的市场信息到中国目前的期货市场,结合大量严谨的数据分析进行讲解,同时结合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和定位对参加本届大赛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解析。

  在宣讲活动中,同学们始终认真专注;交流会结束后,同学们对大赛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主动索取更多宣传单页以便推广,并表示将继续积极准备第二届比赛。

  上海海事大学站:


  10月29日,由中金所主办、海通期货承办的“金融期货高校行暨第二届‘中金所杯’高校大学生金融及衍生品知识竞赛”宣讲会走进上海海事大学,150多名高校学子积极参加。

  本次宣讲会,海通期货创新协调部林虹曦对本次竞赛做了宣传动员,从金融衍生品市场整体发展状况介绍到在校学生的择业就业,激发了学生们对金融期货及衍生品的学习兴趣。海通期货的讲师龙子健、席海杰分别讲解了金融衍生品的基础知识和股指期货的基础知识。

  除了讲师的讲授之外,海通期货还特别邀请了首届中金所杯的获奖学生、海通期货量化青训营培养学员、复旦大学学生王韩来到讲座现场与海事大学同学进行互动。王韩结合自己的参赛经历,对参赛的准备方法和注意事项做了详细的赛前实战指导。极大调动了现场同学对此次“中金所杯”高校大学生金融期货及衍生品知识竞赛参与热情。

  参会学生纷纷表示这类培训是对在校学到的书本知识的很好补充,希望能够有更多这样的学习、培训机会。海通期货也将持续通过“衍生品黑马营”的平台,把衍生品知识走进高校系列活动常态化、普及化,继续为打造金融青年的衍生品成长之路贡献力量。

  海南师范大学站:


  10月30日,由中金所主办、金元期货承办的“金融期货高校行暨第二届‘中金所杯’高校大学生金融及衍生品知识竞赛”宣讲会走进海南师范大学。

  本次宣讲会首先由金元期货公司分析师卢旻就赛事安排、赛事规则向同学们作了简单的介绍。随后由投资咨询部负责人陈旺就股指、国债、期权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对学生们提出的套利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现场解答。

  据介绍,为便于学生学习,公司对竞赛活动安排、竞赛题库内容进行整理后,统一印刷,人手一册。2011年为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优势,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公司和海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达成合作共识,在教学实践、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信息学院开设了期货专业特色班,公司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所以本次活动尽管金融专业部分班级因课程安排未能全部到场,但仍有其他专业的10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院校领导肯定了中金所以“走进高校”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普及。这种形式学生不但可以了解更多的期货创新业务,开阔视野,同时对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念上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中金所走进高校普及专业知识,既充实丰富了培训形式,增添了特色,高校也不失时机地扩大了普及的受众面。宣讲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 宋沅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