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患未然选液晶五秘籍 消费高招对对碰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财经频道 > 消费 > 消费高招对对碰 > 正文
 
防患未然选液晶五秘籍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11月01日 10:05
佚名
    随着“国庆”期间液晶电视的火爆热销,如今中小尺寸液晶电视的价格已经将到了普通消费者可以接受的程度,原来打算购买CRT或者等离子电视的用户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更具优势的液晶电视。但相信对于液晶电视的了解很多消费者还只是停留在广告宣传那一点层面,选购的时候心里还真没“底”。其实选购液晶电视有几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消费者应该了解并掌握一定的选购技巧,才能买到称心如意的电视。下面给大家介绍的“五大秘籍”,打算买液晶电视朋友们不妨参考一下。

    一、如何分辨各类液晶面板

    对平板电视来说,显示屏是最重要的部件,大概占了整机成本的2/3。液晶屏因技术和工艺不同分为普通PC屏、一般AV屏和专业AV屏。这种显示屏是液晶电视的专用屏,在图像分辨率、色彩、层次感方面大幅度提高,可以真实再现数字高清画质,尤其适合接收数字元电视的需要。现在市面上的液晶屏分为三个档次:质量最好的是夏普(Sharp)屏,但基本不外供;其次是日韩厂商的屏,如三星电子(SamsungElectronics)和LG.Philips(LPL);最后是台湾厂商生产的屏,如友达和奇美。目前只有这五大厂家有能力切割40英寸以上大尺寸液晶面板。选一个技术先进的大厂面板对以后的使用都有好处,比如使用寿命以及色彩方面都要强于低端面板。下面来介绍几种常见的液晶面板的特点及辨别方法。

     1、夏普屏(代表产品:LCD-37GA5)

    提起顶级液晶面板,夏普屏一样为人称道。其特点是色彩还原真实、可视角度优秀、是液晶市场中出了名的王者。不过最近夏普的低端机传出采用台湾屏的消息,对于市场上的夏普液晶电视也要睁大眼睛,仔细辨认。

    一般说来,正宗的夏普屏的像素是蜂窝状或者六角形,很有特点,仔细辨认不难看出。

     2、软屏S-LCD面板(代表产品:索尼V40A10、三星LA40M61B)

    除了夏普屏外,另外两种高端屏就是S-LCD和LPL,俗称软屏和硬屏,S-LCD是7代线,LPL是7.5代线,尺寸比S-LCD的大一点点,所以S-LCD走的是32、40、46英寸的路子,LPL走的是37、42英寸、47英寸的路线。

     S-LCD面板采用PVA技术,该技术采用透明的ITO电极层,因此其更高的开口率可获得优于MVA的亮度输出;PVA技术还具有500:1的高对比能力以及高达70%的原色显示能力,不过采用这类面板的产品成本都比较高。

    仔细辨认的看S-LCD面板的鱼鳞状像是半象素的,线条较细。

     3、硬屏LPL面板(代表产品:东芝42WL66C、日立8000TC系列)

     LPL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技术方面采用了IPS的广视角技术,优势是可视角度高、响应速度快,色彩还原准确,价格便宜;不过缺点是有漏光问题,黑色纯度不够。

     LPL面板的鱼鳞状象素方向朝左,而且LPL的屏与普通液晶屏不同,用手不容易按出梅花指纹,

    区分软屏与硬屏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可以用手指在液晶屏上轻轻滑过,如果手指滑过的地方有一条明显的水痕的话,那就是三星的S-LCD。

    如果没有水痕,或者水痕不明显,那么证明这个是LPL的面板。除去这三家高端屏之外,剩下的屏就是台湾的中低端屏了,大多数中低端产品都采用了台湾屏,这种屏幕没有太显著的特点。

    二、检测画面拖尾

    人眼观看动态画面时有一定的反应时间,如果响应时间较长就会出现运动图像的迟滞现象,非常影响画面效果;如果响应时间越短,在看快速运动的画面时就不会感到有残影或者拖沓的痕迹。画面拖尾是早期液晶电视的一个劣势,但随着工艺和技术的不断改进,大多液晶电视的响应时间已经缩短为8毫秒,有的甚至达到了6毫秒,这样短的相应时间已经远远比人眼快,以往快速运动图像容易产生的拖尾现象几乎不复存在了。不过除了响应时间之外,厂商算法的优化也将对消除拖尾、残影现象有极大的影响。

    现在一些液晶电视都通过创新技术的改进,彻底消除了拖尾、残影现象。如康佳“运动电视”采用数字运动补偿电路和动态3D降噪技术。这一技术能在瞬间快速检测电视信号,对运动区域和静止区域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消除运动画面雪花模糊,避免运动部分出现梳齿,保证应有的速度感,有效消除“拖尾”现象。

    我们在选购电视的时候,要从多角度看电视画面,比如在角度上选择正对屏幕,再偏移一些角度,且要站在与电视屏幕同水平线的位置看看能否看到图像;在验机时,也可以让促销员播放一些等速度较快画面,看画面显示动作是否连贯,是否出现画面拖尾的现象。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24小时排行
·
·
·
·
·
近期专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