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卡消费到底有多少陷阱
|
|
|
|
杨 倩 |
|
■小小卡片“卡”你没商量
省会退休居民吴阿姨在逛商场时,被商场内一家美容院的工作人员以免费美容的名义“请”了进去。在体验了一次热情、周到的美容服务后,老人花600元办了一张卡———可以做美容,也可以做足疗。
时过一周,吴阿姨再次来到该美容院做面部美容。没想到美容结束后,吴阿姨被告知一次性面巾等物品的费用不包括在消费卡中,需要另付费。老人与工作人员进行理论,“可他们说这是美容院的规定,不算乱收费。”吴阿姨很是郁闷,“美容卡上也没有注明哪些物品是需要另付费,只能是吃哑巴亏。”
无奈,吴阿姨准备将卡上剩余的钱全部用于足疗。几次足疗过后,按摩师游说吴阿姨再添2000多元将卡换成可终身使用的金卡。被拒绝后,足疗时间由40多分钟缩短到了半小时。后来,吴阿姨的小腿开始发红、发痒。“医生说是皮炎,我怀疑是用了美容院的足疗用品造成的。”吴阿姨说,“我去退卡,但美容院称没有证据证明皮炎是足疗用品造成的,所以不给退钱。”对于还剩200多元的消费卡,吴阿姨不知该怎么办。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类似情况还有很多。同为连锁店,在这家办的卡,在那家却不能用;拿着打折卡去美发,店里出售的美发护发用品却不在打折范围内……“消费项目受限,服务遭遇‘缩水’,如今是一旦掏钱办了卡,就等于把主动权交了出去。”有人这样形容。
■遭遇陷阱维权难
“五一”前,在省会某机关工作的张女士,花500元办了张健身卡,可还没去几次,那家健身场馆就不声不响地“人间蒸发”了。“也算不上损失惨重,不值当报警、投诉。即使投诉了也未必能找到人,只当是花钱买了个教训。”正是这种“怕麻烦”的心理,使得许多人在用卡消费发生纠纷时,采取了忍气吞声的态度。
然而,如果真要较真,恐怕消费者也未必能占得了上风。因为现在许多消费卡只是一张名片大小的硬纸片,上面印有表格,每消费一次就在格里打个对钩作标记。有些卡甚至连印章都没有。没有书面协议,没有发票,卡上的服务项目到底都是什么、达到什么标准,都没有明确注明。一旦试图维权,被卡“卡”住的消费者往往发现自己“空口无凭”,心里便没了底。
就算证据充分,但商家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解释权”。在这些制作及用语都算不上专业的卡片上,商家都不忘印上一句:本店保留对此卡的最终解释权。
一句“最终解释权”,消费者最终还是被牵着鼻子走。
■在哪里卡了壳?
办卡消费为何频遭卡壳?有关专家认为,除了一些不法商家有意借办卡骗钱外,主要是一些消费者存有图便宜的心理。特别是在商家“限量售卡”、“优惠多多”的鼓动下,许多人顾不得细想就匆匆忙忙掏出了钱。
对于办卡消费无法兑现的情况,有关部门称,这些商家手段多种多样,有的以极优惠的条件吸引消费者购买消费卡后,以营业场所变更、撤销等为由携款逃跑;有的以免费赠送为由诱导消费者办卡,办卡前经营者将服务内容和服务承诺说得天花乱坠,消费者一旦办了卡,得到的却是另一种待遇;有的以让利方式向消费者推销办卡,当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经营者趁机向消费者推销一些质价不符的产品,巧立名目收取各种额外费用;有的则以连锁店的形式推销消费卡,消费者在其不同分店持卡消费时,消费卡却不能通用。
石家庄市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名目繁多的消费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办卡前要详细了解持卡消费的服务项目,做到明明白白消费,不要被商家的假话所蒙骗;二是消费者在持卡消费时要仔细斟酌,精打细算,确保自己得到真正的实惠;三是尽量选择规模较大、经营管理状况好、能证明其合法经营的商家;四是办卡消费最好签订书面协议,对相关内容作出明确规定;五是办卡时一定要索取发票,以便在发生消费纠纷时投诉有据。 |
|
|
来源:河北日报 |
相关新闻 |
|
|
|
|
|
|
|
|
热点新闻 |
|
|
|
|
频道精选 |
|
|
|
|
财富世界 |
|
|
|
|
|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