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企业债发行规模,大力发展公司债”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之一,同样也是债券市场从业人员的心声。
业内人士表示,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将债券市场做大做强,“我们比官员更着急”。
尽快做大债券市场
南方基金的万晓西告诉记者,“我们的要求,很多委员都说出来了,主要就是市场需要统一起来。现在整个格局是人民银行监管银行间债券市场,证监会监管交易所债券市场,发改委监管企业债。希望整个市场能统一起来。在交易层面上,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应该尽快变为统一托管,这对市场发展有利。”
把直接融资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做大是件好事情。中信证券的高占军博士表示,不仅证券中介机构在为之鼓而呼,作为主要投资者的保险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则更为兴奋。“我们目前迫切需要市场能够提供更多可供投资的高收益品种。”
一位保险公司投资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债每年发行额度仅为几百亿元,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保险资金运作的需要。一方面是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得不到满足,一方面是不断壮大的各类机构资金将有限的固定收益产品收益率追逐到很低的水平。只有大力发展公司债,才能最终改变这一现状。
买方的诉求需要尊重
现在大规模推行公司债,关键在于怎么改变机制,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如何协调。在万晓西看来,公司债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关注投资主体的建设。投资者应该有一部分是风险承担者,现在的投资主体都投资信用评级BBB级以上的债券。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没达到BBB级的就要伪造财务报表,使投资评级达到BBB级,这样就增加了市场的风险,而且垃圾债没有人投资,总的来说这是一个畸形的市场。
嘉实基金的投资总监戴京焦女士认为,目前债市的创新产品主要是基于管理层发展债市的良好愿望和增加企业直接融资的手段,而买方的收益要求并没得到很好的尊重。此外,交易所一些限制性的规定也使这些品种的流动性大为降低。在收益和流动性都没有很好满足的情况下,这些产品自然就缺乏市场,这也是债市创新品种难以迅速壮大的主要原因。她认为,近年来基金市场得到迅猛发展,巨型基金的不断涌现正在改变当前债券市场的格局,如果能够成立以买方为主体的行业协会,同卖方平等协商创新品种的设计和收益安排,并将他们对市场制度建设的想法集体表达出来,那么这些信用产品也就不会出现缺乏市场需求的尴尬了。
担保和信用评级机制需完善
取消银行担保被称为公司债市场化最为关键的一步,但在过去的发债试点中,只有“三峡债”真正实现了免担保机制。
高占军认为,这种状况的出现可以理解。因为凡事都有一个过程,不能一步登天。取消强制银行担保是对的,因为没有担保才能更好地反映发行主体的资信,根据自身的资信来定价。这也是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条件。取消强制担保是趋势,现在只是试点,以后范围会扩大,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万晓西表示,是否有银行担保并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关键在于在降低成本和为投资者接受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张晶告诉记者,对于免担保债券,估计管理层一开始会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现在首要的是把公司债的规模做大,免担保债券不怕没有人买,关键看怎么定价,垃圾债也有人买,只要给予很高的利率就是了。
目前的企业债和短期融资券在发行过程中引入了信用评级制度,但几乎雷同的评级结果妨碍了市场的差异化定价。对于这种现象的理解,高占军认为,差异性还是存在的,只是可能没有我们之前想象的层次多。而企业债一般都是AAA级,这是有原因的,因为那些企业确实级别高。现在新一轮的额度开始了,地方性企业应该相当多,我预测最后的评级结果应该是会拉开差异的。
中国再保险公司的一位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债券市场的建设需要成熟的机构投资者。近年来许多保险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在信用风险方面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并建立起自己完整的信用产品风险评价体系;加强信用评级中介与投资者的互动是提高评级质量的有效途径,另外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对信用评级体制的完善也十分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