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财经频道 > 债券 > 债券滚动报道 > 正文
中经搜索

弱市发债风向标? 苦等一年万科59亿公司债终获批

2008年09月03日 08:27   来源:京华时报   
·机构预测明日大盘走势
·独家:每日A股数据精粹
·析中国龙投资组合样本
·股市实时行情数据一览
·每日股市交易提示一览
·证券报纸每日机构荐股
·火车实名购票断了黄牛财路
·广发基金:五大行业浮现机会
·虫草价疯狂 何以超黄金
·九国评级遭降 欧债危机升级
·泰康人寿保费首现负增长
·农超对接"平价蔬果"上市
·中信证券去年净利125亿
·基金实时行情资讯一览
·封闭式基金折价率排行
·财经各类知识技巧汇总
·证券机构分析文章一览
·证券分析师看市有话说
·理财师解读理财那些事
    
    伴随着房地产市场销售的低迷不振,万科A(000002,收盘价6.79元)使出了杀手锏--9月伊始,在上海的8个万科楼盘集体降价促销,迎接房地产销售的"金九银十"旺季。同时,这也引来市场的极大关注。

    与此同时,万科59亿公司债的正式获批,此次发行计划去年8月已提出了申请,到现在正式通过发行,已经整整1年了。业内人士认为,仅凭债券发行去推断针对地产商的融资紧缩政策已经松动,有点过于乐观。

    高利率铺路债券好卖

    发行公告显示,万科本期债券基本发行规模为45亿元,每张面值100元,共计4500万张,发行价格为100元/张。根据市场情况可超额增发不超过14亿元,最终发行规模不超过59亿元。票面利率询价区间为7.0%~7.5%。

    据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的综合评定,万科的主体信用等级为AA+,本次发行中有担保品种的债券信用等级为AAA,无担保品种的债券信用等级为AA+,显示风险处于极低和很低之间。这也是迄今为止,房地产行业中信用级别最高的债券评级。

    对此,国海证券地产行业研究员赵铎认为,万科素来是公认的行业龙头,其信誉本来就是投资者心中"不倒"的支撑。而且,上市公司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股权融资是对未来收益率的一种"牺牲",而债券融资不涉及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对股市的影响较小。

    万科之前,已经有数家地产类上市公司通过债券发行实施了融资,今年7月连续有新湖中宝(600208,收盘价4.61元)、保利地产(600048,收盘价14.54元)和北辰实业(601588,收盘价3.98元)三家地产类公司分别成功发行了不超过14亿、43亿和17亿元公司债,其票面利率分别为9%、7%和8.2%,都很有吸引力。

    弱市发债风向标?

    万科此次发行59亿元公司债券还有与众不同之处,这也或将成为"弱市"之下又一个"风向标"。

    公告显示,本期债券分为有担保和无担保两个品种。有担保品种为5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发行规模为30亿元;无担保品种为5年期固定利率债券,附发行人上调票面利率选择权及投资者回售选择权,基本发行规模为15亿元,根据市场情况可超额增发不超过14亿元,最终发行规模不超过29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在去年11月银监会明文禁止商业银行为公司作担保之前,万科同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已经签署了30亿元债券的担保;而今年根据市场形势,又确定了无担保品种的发行方案。弱市之下,这应该是一种顺应潮流之举。

    万科副总裁肖莉也表示,把债券发行分为有担保和无担保两个品种,针对不同的发行对象。有担保品种更多地面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无担保品种由于在定价方面做了风险补偿,利率较高,可以更多地针对个人投资者。同时,无担保品种还赋予了发行人上调票面利率选择权及投资者回售选择权,即3个计息年度后,发行人可根据当时的市场利率情况适度向上调整债券利率,债券持有者无需担心届时因市场利率上升导致相对收益减少。如果持券人对调整结果仍不满意,也有权选择将持有的本期债券按面值全部或部分回售给发行人。

    业内:不代表融资松动

    日前,万科副总裁肖莉对"为什么要发行公司债券"的提问这样回答:拟将本期债券募集资金中的15亿元用于偿还公司1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及短期借款,其余44亿元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同时她还表示,在房地产行业资金整体紧缩的背景下,公司债券的发行,将有利于万科调整优化负债结构,进一步降低公司财务风险,同时顺应宏观调控形势,抓住行业整合的有利机遇。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地产公司普遍面临资金"窘境"。而一旦现金流断裂,势必对与地产行业唇齿相依的银行业造成重大打击。国金证券房地产行业高级分析师曹旭特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此次万科59亿元公司债券的顺利获批,并不能简单看成是某种"放行"或"松动"的信号,这只是证监会等部门对证券市场管理的一个正常流程。(记者朱凯)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要闻导读
  • ·最高人民法院明确企业资不抵债认定标准
  • ·国务院出台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
  • ·北京上海等地黄金周楼市惨淡 购房者仍选择观望
  • ·十一黄金周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达6962亿
  • ·前三季A股半数散户亏超30% IPO融资致股灾来临
  • ·惠誉国际下调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主权信用评级
  • ·[财经名博秀] 马云收雅虎最大障碍是政治因素
  • ·辞职员工曝GUCCI门店虐待员工致多名孕妇流产(图)
  • ·不知不觉成“卡奴” 信用卡有多少收费不为人知
  • ·月入2万的保险营销员的一天 客户是“泡”出来的
  • ·合作专栏】纺织服装板块上市公司周周看
  • ·CE大本赢(软件说明&下载)  银行T+0理财品受青睐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