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获悉,在一系列政策出台之后,基建领域最先感受到新增资金进入,无论是城投项目立项,还是城投债投资,均有一定程度回暖。
但要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业内人士指出,在银行信贷方面,要破除金融体系自身机制问题,改进考核方式;要正确处理表外融资与表内融资的关系,在符合监管要求和风险防控的前提下适当保留表外融资,增加企业的融资渠道。
“春江水暖”基建先知
伴随着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一系列严监管政策,以及部分融资平台被曝出违约风险,城投相关业务越来越难以开展。分析人士指出,规范金融机构融资行为后,城投融资越来越难,也越来越分化,很多已经拿到发债批文的中小型城投公司找不到买家。南方某中型信托公司人士也表示,此前,信托公司的市政平台业务基本都暂停了。
不过,这一情况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某券商投行业务人士告诉记者,最近又可以继续发城投债了,债券业务部门的立项也逐渐多了起来。无独有偶,上述信托人士也告诉记者,最近公司项目上得很快,以市政平台项目居多。
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提出要有效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督促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
近日,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明明指出,此前表外非标及委托贷款急剧萎缩,信托通道类业务继续收缩,非标投向基建的资金降低,地方政府、城投公司资金来源紧张,导致基建投资萎靡不振。从自筹资金看,目前政策边际回暖,预计下半年城投债发行规模将增加;另外,地方政府专项债也是基建资金的重要来源,预计下半年专项债也将加快发行,为地方基建筹集资金。
在债券二级市场上,城投债也变得抢手起来。某券商资管投资经理表示,自窗口指导配置低评级信用债开始,城投债又变成了“香饽饽”,各路资金都在疯抢AA+级城投债,甚至AA-级也被抢购。近期城投债整体价格出现上涨,收益率显著下行,信用利差也有所缩减;而早前,低评级的城投债并没有什么市场。
种种迹象显示,基建领域开始尝到一系列政策调整的“甜头”。
风控标准仍难以放开
但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了解到,要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此前一段时间,一方面银行体系内流动性充裕,另一方面实体企业的直观感受是钱更少了,这种现象被一些业内人士解读为资金难出银行间,担心形成“流动性堰塞湖”。
在银行信贷投放方面,虽然部分银行近来信贷额度及利率有所放宽,但风控标准仍难以放开。
例如,南方某银行公司部负责人表示,近期其所在的银行贷款利率可以按照基准利率放款,贷款额度也有所放宽,主要用于支持制造业和高科技企业融资。某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其所在的银行最近融资利率有所放开,将基准以上价格出账贷款定价审批权限下放分行。而之前,如果利率低于基准利率上浮30%的情况,需要总行审批。
“对企业融资来讲,以前利率不合适的融资需求可以进行调整,针对部分因为利率过高而无法融资的企业可能会有新增放款,但银行的风控应该会延续之前的水平不变。因此现在看来,以前有瑕疵的企业现在仍然不可能过风控这一关。”上述银行人士进一步表示。
“非标融资”也是一些实体经济融资的重要途径。近期监管机构对“非标”业务有所放宽。例如,7月20日,央行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对资管新规进行了进一步阐释,明确公募资产管理产品可以适当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但应当符合资管新规关于非标投资的期限匹配、限额管理、信息披露等监管规定。
百瑞信托指出,资管新规配套细则是在确保防范风险、加强监管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对现在执行过程中的规定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整体来看,一是基本原则未变。细则在非标投资范围、过渡期安排、估值方法等方面予以细化和明确,较市场普遍预期有所放宽,但统一监管、打破刚兑、消除嵌套的基本原则并无改变。二是去杠杆大方向未动摇。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防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阶段性放松并不意味着金融去杠杆的政策出现转向。金融严监管仍在致力于完善金融业态,促进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这些“放宽”举措解读为政策转向。
上述中型信托公司人士进一步解释,受限于信托对上层银行理财资金合格投资者认定及合格投资者人数的穿透式审查要求,此前银行理财资金投信托计划的交易结构放开仍有现实障碍。同时,信托资金投放的合规性仍需要结合具体项目进行讨论,且如果资金来源是银行理财资金,应当符合银行理财可以投资运用对象的要求。除此之外,有些银行还没有进行理财系统的更新,无法达到新规对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和单独核算的要求,因而银行理财资金还没有大规模的投向非标资产。
引导资金流向民营企业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银行“爱国企不爱民企”的风控标准,是导致货币难出银行间的重要原因。
某股份制银行前省行行长指出,银行普遍更愿意给国有企业融资,而对民营企业则很谨慎。当国企出现违约情况时,银行一般不会追责;而当民企出现违约时,银行便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因此,政策若要精准实施,必须要破除金融体系自身的机制问题,在考核方式上做进一步的改进。
事实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就指出,要处理好宏观总量与微观信贷的关系。在把握好货币总闸门的前提下,要在信贷考核和内部激励上下更大功夫,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进一步表示,协调宏观总量与微观信贷不平衡问题可以从几方面着手:第一,央行可以通过调整MPA考核参数,支持银行扩充资本等方式,增加银行信贷投放能力。第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打破“预算软约束”,坚决处理“僵尸企业”,减少无效资金占用。第三,央行可继续通过定向降准、MLF续作、支持商业银行购买信用债等方式,引导资金流向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第四,建立好正向激励措施,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给予商业银行合适的风险补偿,这样银行才有动力加大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
在表外融资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参事、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指出,尽管人民银行通过定向降准等方式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和市场化债转股,然而受信用事件多发影响,目前银行的风险偏好已经大大降低。这恐怕也是近期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宽松难以缓解实体经济资金紧张的原因之一。因而也要正确处理表外融资与表内融资的关系,在符合监管要求和风险防控的前提下适当保留表外融资,增加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影子银行实际上是中性的,我们既要看到它的实际作用,也要看到它的风险所在,要积极引导影子银行向好的方向发展。”他进一步指出。
“非标最终投向实体经济。银行非标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金融市场效率,对改善企业融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潘向东指出,可以从几个方面引导非标融资真正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第一,在限制非标投向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企业的同时,鼓励非标投放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第二,非标链条比较长,造成资金传导到实体经济的时间比较长,甚至导致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非标去通道、去杠杆、去套嵌可以缩短非标链条,减少金融风险的同时,有利于资金顺利传导到实体经济。第三,非标融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金融市场效率,在监管制度完善情况下,可以适度发展非标融资。
(责任编辑: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