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轮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之频繁十分罕见,有些措施还颇具创意,但是力度比较温和。政府试图在"有保有压"的思路下,对部分产业、部分银行进行针对性调整,手法明显有别于2004年中的那次"一刀切"式调控。各种迹象显示,决策层对目前的经济形势并不像部分经济学家看得那么糟糕。的确,目前通货膨胀压力不大,煤、电、油、运的瓶颈现象已得到缓和,政府最担心的工业投资并不像两年前般疯狂。这就决定了调控以"点刹"为主。7月21日央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选择调存款准备金率而非利率,选择小步缓加而非一次到位,反映了决策者对形势的判断,也揭示出调控力度的把握。
黄海洲:外部失衡的加剧要求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2006年上半年累计贸易顺差为613亿美元,而2005年上半年为398亿美元,2005年全年为1021亿美元。即使出口增长下降而进口增长温和上升(如在未来6个月中上升1%),由于去年下半年出口的基数较大,今年下半年中国的贸易顺差仍可能继续增加。去年下半年的顺差比去年上半年高60%,如果今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政策不改革,而出口和进口增长率维持不变的话,我们将会看到更大的贸易顺差,更多的外汇储备。
任永欣、谢国忠:多方因素导致紧缩措施收效甚微。为了抑制经济过热的苗头,自今年4月末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货币紧缩并以行政手段来控制贷款和房地产投资,但目前来看收效甚微。我们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资金持续流入,而且对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使廉价资金一直很充足。另外,地方政府主导了各地的固定投资。他们对当地银行的影响削弱了央行抑制贷款和投资的政策导向。我们预计,由于行政手段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日益减弱,今后中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将更加市场化。
梁红:目前措施难以给经济显著降温。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说明在2006年第二季度GDP数据和6月份经济活动数据公布以后,政府对经济发展势头十分关注。由于6月份经济增长强劲并出现了通货膨胀,紧缩的货币政策明显受到市场欢迎,因为它提高了市场对央行控制通胀能力的信任,并降低了未来实施更多调整措施的风险。不过,我们并不认为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是一项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短期来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措施能减少流动性并降低货币增长,但中国过去三年的经验证明,由于人民币估值偏低,外汇不断流入,该措施的作用很快就会消失殆尽。另外,3月底的超额准备金率为3%,调高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并不会影响银行放贷的能力。总之,我们并不认为目前实施的一系列紧缩措施能够给经济显著降温。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年内还会有进一步紧缩措施。央行7月21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自4月27日以来第三次重大货币紧缩措施,这显示决策层对实施紧缩的共识已经空前一致。采取调高准备金率这个技术措施有点出乎市场预料,包括我们在内的很多分析师本来都预计央行会提高短期利率,不过调高准备金率对放缓贷款增长应该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因为过去两个月里超额准备金比例有所下降,本次央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在减少货币乘数(广义货币对基础货币的比率)和贷款增长方面会更有效。由于国际收支顺差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迅速增长,我们相信需要进一步的货币紧缩和行政措施才能使贷款增长率从目前的15%年底前降至12.8%,达到央行年初制定的目标。我们预期年内还会有两次加息,行政措施方面还需要更严格地控制土地供应和项目审批,并采取更严厉的反腐败措施。
利率调整和汇率改革至关重要
陶冬:汇率改革影响调控效果,新一轮调控力度未必很强。束缚紧缩政策的另一个因素是人民币汇率改革。自去年中期实行汇率改革以来,央行刻意放大基础货币发行,拉低人民币汇率,通过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利率差来减轻热钱流入的压力。这项政策对汇率改革有实质性帮助,但也导致了国内资金流动性的失控。我们认为今年以来的信贷、投资反弹,直接与此政策有关。今年4月底以来,央行频频出手,试图抹干过度的流动性,但是碍于保持利率差的限制,措施的象征意义多过实际效用。我们认为中国的贷款利率需要上升3%,存款利率需要上升2%,利率水平才能重回中性区间,利率政策才能开始显示效果。不过目前看来,短期内如此大规模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第二季度经济数据毕竟对政府是一个警示。相信政府会通过市场和行政手段,严控信贷发行,同时严限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在地方政府换届之际,政治压力还是有一定效果的。我们预期今年底前存款、贷款利率会上升54个基点,明年再升54个基点。
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放缓以及美国消费的转弱,中国经济增长在下半年会有所减速。这一点在最新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上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