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外汇 > 外汇滚动新闻 > 正文
 
人力成本增加 反倾销 人民币升值蚕食竞争优势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03月02日 09:33
    在飞往印尼的班机上,做枕头、睡衣出口生意的王先生一路发着牢骚,从工资聊到人民币升值话题,“外人很难理解升值带来的成本攀升,升值百分之三点几看着很少,可我卖一个枕头才挣多少?”

    王先生所在的团队取得了他们公司去年最好的出口业绩。他却也因此身心疲倦,迫切需要休息。

    空前的出口顺差,见证了中国制造的能力。但国家发改委已发出预警,纺织品作为中国最早崛起的行业,“竞争优势正在削弱”。而面临同样威胁的,绝不仅仅是纺织品。

    内忧:涨工资涨没了利润

    当大部分出口商品的利润率低于10%,甚至不到5%时,低廉的人力成本似乎成为中国公司最后一道能够坚守的阵地。然而,这条脆弱的“防线”,现在正岌岌可危。

    曾经流传过一个颇为经典的故事:几年前,在广州一个研讨会上,当地装配工厂老板在介绍地理优越性时,顺便提到了工资问题,“这里的工资10年来就一直没涨过,10年以后也不会涨。”当满座的法国工业界人士听到这番话时,羡慕程度可想而知。

    小老板的估计太乐观了。中国从自己的低工资、低成本中得到了好处,也必然将为这种模式承担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蔡 近日预测,即使按照保守估计,到2009年中国也将会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情况。“剩余劳动力无限供应状况的拐点已经出现”,其潜台词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也将应声上扬。

    “在江浙一带,有的技工年薪暴涨到20万元。”一个制鞋企业老板昨天向记者抱怨。而在很多地区,对于技术工人的争夺“暗流汹涌”。实际上,一家每年销售额两亿元人民币规模的出口型企业,近千名工人的工资成本就占到了总成本的35%。由于目前工人工资基数低,所以即便是50元/人的轻微上调,也会瞬间吞噬掉这家企业的所有利润。

    近日,全球最大人力资源公司“E-CA国际”发表薪酬趋势调查报告预计,中国大陆将在2007年成为全球薪酬升幅最快地区之一。

    外困:反倾销锁定中国商品

    一旦被判定倾销,面临的将是高昂的惩罚税率,这意味着便宜的中国货一夜之间变成了“奢侈品”,竞争力全无。

    现在去欧洲旅游,中国的游客购物时都会非常小心,因为一不留神就买了“Made In China”。这对想买些免税洋货的游客来说,无疑是非常扫兴的事。

    其实不必这么小心,因为在欧洲、美国泛滥的国货,与国内比起来,经常是质量更好、价格还便宜。

    在日本的东京,亲眼目睹了数量惊人的KITTY玩具猫,它们清一色标注着“Made In China”。来自导游的介绍是:“你买了也没关系,因为多数款式从不在中国销售”。

    “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一团糟”,这是德国媒体去年一篇重磅报道的标题。在法国,每3件内衣就有一件来自中国。

    可中肯的呼吁,还是被淹没在日益强烈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中。

    从纺织品、皮鞋到钢铁,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在欧美司空见惯,这种情绪甚至蔓延到了南美洲。保护主义者们对潮水般涌入的中国商品感到恐慌,他们坚信这些外国货打击了自己的民族产业,剥夺了本地的就业机会。

    一旦被判定倾销,面临的将是高昂的惩罚税率,这意味着便宜的中国货一夜之间变成了“奢侈品”,竞争力全无。

    无奈:衬衫无力抵挡升值

    很粗糙地理解,如果人民币短期内升值5%,我们出口的衬衫、皮鞋就贵了5%。要命的是,这些廉价货源绝非不可替代。

    没人相信人民币会在短期内急速上升,但是人民币汇率的确处于稳步上升的轨道中。从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了4%,按照大摩、花旗等顶级投行的预测,今年至少还能升值5%。

    人民币地位的稳健与强势,对中国经济是长期利好,但对那些附加值较低的出口商品而言,却不是这样。

    很粗糙地理解,如果人民币短期内升值5%,我们出口的衬衫、皮鞋就贵了5%。要命的是,这些廉价货源绝非不可替代。

    在美国服装市场上,来自越南、孟加拉和墨西哥的服装开始和“中国制造”分庭抗礼。去年越南成衣制品出口创汇达30亿美元,仅次于石油出口。越南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它同5年前的中国一样,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憧憬。

    美国经济学家认为,从越南进口的衣服大多是价值很低的T恤以及内衣等,基本对美国的纺织工人没有影响,而受影响最大的正是中国。

    印度出口数额比中国少了好几千亿美元,但最近几个月,印度媒体正连篇累牍地报道着自己国家的产品竞争优势,他们感觉追赶中国的机会已经出现。

    期待:复制韩日崛起路径

    韩日抓住电子工业的两次技术跃迁、产业升级的机会,最终占据了全球制造业的领导位置。

    “中国创造”、“中国设计”、“中国品牌”……中国的产业精英们构思了大量的美好词汇,他们憧憬着那些词汇将来能成为“中国制造”的升级版本。

    升级野心的根源,在于现实过于辛苦。商务部去年得出了统计数字――我国平均出口一件衬衣能赚0.3美元,出口8亿件衬衣的利润,才能买1架空客A380飞机。需要提供的参照物是,我国这几年飞机一买可就是上百架。

    产业升级的榜样就在我们身边。40年前,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日本制造”、“韩国制造”蔓延全球,却也同样顶着“廉价货”的帽子。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日货还是“便宜货”的同义词。

    但韩日抓住电子工业的两次技术跃迁、产业升级的机会,最终占据了全球制造业的领导位置。比如存储芯片,韩国几乎垄断了所有核心技术,而日货如今经常代表了精致与品质。

    成功经验应该可以复制。“我们需要全国最好的司机来驾驶这些客车。它们真是棒极了,一定要小心爱护。”这句话,是古巴总统卡斯特罗去年说的,他当时正在参加一个中国客车的到货仪式。

    升级的机会也许已经出现,起码,对中国货的“偶尔涨价”,欧美消费者去年比较麻木。显然,企业力量支撑了中国制造价格的悄然提升。在中国农历新年前夕,法国一家权威媒体作出了这样的报道:“中国制造的竞争力虽然正遭遇挑战,但它们征服世界的欲望却比过去更加热烈”。

    一种警告:中国外贸环境将长期严峻

    中国在迅速崛起过程中,外贸环境却与之相反。中国WTO研究会理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博士陈泰锋日前说,在中国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进程中,外贸环境正在恶化,这种趋势将是长期的。陈泰锋说,这在其他国家迅速发展进程中并不常见。

    陈泰锋表示,其实中国“和平崛起”的对外宣示已经非常明确地摆明了中国的态度。但是和平是我们的态度,崛起则是实实在在的事实。“中国是个特例,中国是一个大国,即使微小的举动都引起世界的关注。”他说,况且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令人瞩目的辉煌,每年GDP都在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欧美等国确实有理由对中国的崛起感到威胁。

    “当中国相对成熟起来,贸易地位长期稳定地保持,并且内部环境进一步完善以后,这种严峻的外贸环境才能平息。”陈泰锋指出。

    一种猜想:如果强大的是“印度制造”

    如果未来全球蔓延的是“印度制造”或“越南制造”,留给中国的是什么?有媒体用一句话就描绘出了最梦魇的景象――“遍地破厂房和无尽的环境整治”。

    悲观者在去年寻找到了新的证据:英特尔公司去年跑到越南开建它的新工厂,最初的投资承诺是3.5亿美元,可很快,整个投资就痛快地变成了10亿美元。

    中国芯片同行嫉妒地发现,发生在越南的10亿美元豪华承诺,跟英特尔过去10年在中国投资的一样多。

    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浪潮,让一些企业开始感到忧虑。为耐克和阿迪达斯等运动品牌生产运动鞋和休闲鞋的裕元鞋业集团,最近大量提高了在印尼的生产量。

    中国仍是外商投资的必选项,但他们开始乐意把目光投向我们的亚洲邻居。比如软件霸主微软,正疯狂地向印度追加投资,他们为那里取之不尽的工程师队伍意乱情迷。

    如果把目光放得更宏观,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海外公司在投资策略上惊人地相似,他们不乐意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投资地的选择上,日益推崇“中国+1”策略。所谓“加一”,可能是印度、印尼,也可能是柬埔寨、越南。实际上,3年以来,韩国、马来西亚等多数亚洲国家的制造出口都实现了全面增长,中国并不是“世界工厂”。

    商务部研究院有关人士介绍:“我们忧虑的是,现在是‘中国+1’,将来却可能‘喧宾夺主’。”
 
来源:北京晨报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频道精选
 财经业内人士认为:股市下半年纠错性上扬可期
 产业深圳万人团购房活动过火 报名网站数次瘫痪  国际西方媒体妄指中国发动"货币战争" 我回应
 评论天士力丹参滴丸存在毒副作用?
 科教"神七"发射时间:首选25日晚9时10分左右  娱乐巩俐入新加坡国籍 娱乐公司欲5000万签刘翔
 视频共赢奥运--便宜坊让北京老字号更快更高更强  互动专题:记录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们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数据载入中...
搜索:
理财进行时
·
·
·
·
消费无极限
·
·
·
·
法眼观天下
·
·
·
·
·
·
财经风景线
·
·
·
·
24小时排行
·
·
·
·
·
近期专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