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进入加息周期: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外汇新闻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财经频道 > 外汇 > 外汇首页 > 外汇新闻 > 正文
 
央行进入加息周期: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8月28日 13:43
    加息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

    加息有利于防止经济反弹和进一步过热,但本次加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有限。尽管利率水平在提高,但其幅度小于通货膨胀上升的幅度(例如CPI从3月份的0。8%上升到6月份的1。5%;PPI从5月份的2。4%上升到7月份的3。6%),因此实际利率还是在下降的。换言之,加息后资金的实际成本比年初更低。

    本次加息没有增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本次加息是在美国今年6月29日加息后的第一次,充其量也只是将中美利差恢复到当时的水平,不至于吸引更多的"热钱"赌人民币升值。况且加息前人民币的升幅和波幅明显增大,为加息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我们一贯认为,中美利差(美元1年期LIBOR减去中国7天回购利率)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关系不强,外资流入主要是冲着中国实体经济的投资高回报率。

    加息对股市的影响轻微。中国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依然较高,近月来企业利润增长加速增长,而且加息后实际利率与几个月前股指大幅上涨时比并没有提高,市场的基本面不会因本次加息而改变。我们在8月17日《7月份经济活动放缓:是自然回落还是调控效果》中指出:最近工业增加值增幅大幅度放缓预示企业利润增长也将趋缓。这个因素可能对股市产生较大的影响。债市最近涨幅较大,对利率较敏感,而且本次加息在许多人预料之外,影响略大。

    未来货币政策展望

    展望未来,我们预计年内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小幅紧缩,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提高,加强银行监管以降低中期金融风险同时起到短期内抑制贷款过度增长的作用。货币信贷增速将有所回落,广义货币增速有望控制在17%,人民币新增贷款控制在3万亿之内(余额增速15%左右)。

    汇率政策始终制约着货币政策的充分发挥。中国年内大幅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但汇率将加快升值且波幅增大(年底兑美元7。7,幅度区间扩大至上下1%)。

    统计局数据显示,银行贷款占固定资产投资融资的比例近年来有所下降,且仅占20%,而自筹资金(包括企业利润留成)占比有所上升,达到55%。我们认为这一现象丝毫没有削弱货币紧缩的必要性,反而增强了货币政策中价格型调控手段相对于行政性措施的重要性。例如,加息不仅通过提高贷款成本抑制投资,更是通过提高资金(包括自筹资金)的机会成本和降低企业利润抑制低效率投资;而直接控制信贷规模的行政性手段不能对自筹资金这一投资融资渠道起到任何抑制作用。同时,鉴于企业利润留成占比颇大,政府应该要求国有企业向国家分红,其财政收入的增加可用于扩大消费。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