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基金 > 首页 > 基金滚动报道 > 正文
 
证券分析师变身私募基金经理 赶潮大军扩容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07月26日 13:53
夏芬娟
    最近,经常看报纸电视、关注证券类节目的一些股民向记者反映:省内好几位知名的证券分析师怎么都“失踪”了?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看到他们的文章和节目了。

    原来,在公募基金经理纷纷出现转投私募热潮后,最近,浙江一批知名的证券分析师也都选择了悄悄隐退。“已经不做证券分析师两个多月了!”原省内一名知名的证券分析师李淞(化名)昨天在电话里告诉记者,语气中透露出一种轻松,仿佛压抑多年后终于获得解放。

    为什么原本应该享受牛市幸福生活的分析师们选择隐退?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多位已经离去和坚守岗位的分析师。

        要分享牛市只有选择退出

    “现在这个市场,已经进入价值投资时代,牛市持股就好。只要选择好股票,一路拿着就可以,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分析了。我不可能每天做节目时说着同样的话:除了持股还是持股。”李淞解释这是他退身的原因之一。

    从2006年牛市起步开始,面对这波拔地而起的大行情,很多股民最深的印象是:除了证券公司赚得钵满盆满,收获最大的要数具有专业知识素养“并且能够预测市场走势”的证券分析师了。

    “事实却并非如此。”李淞颇有些“委屈”地说,最为难的就是推荐股票了。如有分析师推荐的股票涨了,有人会怀疑他们是“黑手”,可能是有资金在后面“托市”;一旦推荐得跌了,又可能被人指骂为“黑嘴”;尤其是五年熊市中,分析师难以避免地和“黑嘴”挂了钩,社会地位也下降……这些都成为了分析师退出的理由之一。

    一位业内人士道出了证券分析师以及咨询机构的生存困境,“几乎没有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让咨询公司分享牛市盛宴。”按照规定,证券分析师必须挂靠咨询机构,但是随着证监会监管力度的加大,尤其是关于咨询公司只能发展本地会员的规定,让原本就“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证券分析师们处境尴尬。最关键的是“证券分析师按规定不能炒股”的限制令他们不忍心眼睁睁看着牛市从身边溜走。

    其实照规定证券公司从业人员也不能炒股,但是业内心照不宣的是,几乎每个证券公司都有从业人员炒股;同样,很多证券分析师也可以无视这项规定“偷偷炒股”,“暗自分享牛市盛宴”,但是随着监管越来越严格,“暗地炒作”的风险很高。

    前段时间,联合证券一位研究员因为在推荐广济药业之前,自己也买入获利丰厚,被查处下岗。证券分析师也一样,除了认真做事的,也确实存在有分析师借推荐进行灰色操作。“不管是单纯的炒股还是灰色操作,一旦被查出私自炒股就必须下岗,不能再从事这个行业。与其被查出后公布,不如自己隐退,转投做私募,自由自在地赚钱。”一位资深证券分析师解释,证券分析师的跳槽和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道理如出一辙。

    “一方面摆在面前的可能是难得一遇的大牛市行情和巨额收益的诱惑;另一方面职业生存空间的狭小、偷偷操作的诸多约束和提心吊胆被查到,还不如主动给自己除名,大大方方地买股票!”另一位选择隐退的证券分析师这样感慨。

        一个自由投资者的幸福生活

    “现在是一身轻。”李淞笑着说,语气中带着些沧桑过后的幸福。恢复了自由之身后,日子也是过得前所未有的悠闲,他选择自己炒股。最近两个月,他把多年来荒废的“徒步旅行”重新拾起来,几乎每周都要带上家人上浙江周边的景点走走,这周的目标是慈溪。

    作为第一批获得资格证书的证券分析师之一,李淞说自己多年来一直忙着不停地回答问题、写分析文章、做电视节目……把自己的弦绷得过紧。并且这些年,虽然也在各个不同的城市间奔走,但都因为工作太忙根本没有心思去游玩,停下来看风景。以前为了做节目,他一度是每周都要跑一趟杭州,“但这么多年来,我竟然没有去景点玩过,新景点也一概不知。印象中杭州的那些景点还是上世纪90年代做分析师之前游玩的情形。”

    但是要放弃一个从事多年而且有所成就的职业并不容易。最终让李淞下定决心的,还是来自证监会的一份关于咨询机构新的管理条例的征询意见稿。“里面规定一家咨询公司必须具有20个有证券师分析资格的分析师以及10个从业五年以上的工作人员。浙江大部分咨询公司的规模都还比较小,根本无法达到要求。”他无奈地说,如果按照征询意见稿出台管理条例,很多咨询公司都必须选择关门。

    “其实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本金翻了几倍的人不在少数,我相信只要对自己的能力有足够信心的人更愿意选择离开后自己来做。”李淞自信地说,按照这波行情的走势,即使只有很少的本金,有能力的人同样可以抓住机遇提前让自己致富。

    而在价值投资为主导的行情里,李淞认为获利丰厚并不意味着每天盯着行情辛苦地做短线,“选股上不需要特立独行、别出心裁,先寻找有潜力的行业,再从中寻找龙头股。”讲起手上的股票,他坦言自己买入的股票价格大多数在30元以上,个别回调一下也在25元以上,“5月30日这波调整以来,很多股票都经历了拦腰对折的情况,但是从那些高价股的图形看,下跌幅度不超过10%。足以显示主流机构的成功价值投资理念。”

    “股价涨得高了,说明市场的认同度高,通常也是个好公司,作为投资者应该顺势而为,做一个市场的追随着,而不是倡导者。”

        分析师行业有点像围城

    但是当“前辈”们纷纷淡出公众视线,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被股民淡忘;新生代的证券分析师们也在寻找机会崛起。证券分析师这个行业也颇像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要进来,富有戏剧性。

    “你就当我想通了,人也变得懒了。”另一位选择隐退“江湖”的知名证券分析师这样说。他说,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每天不停地接到咨询电话、晚上没得休息还得写分析文章和做节目,“太累了,忽然想休息了。出名不再是我所需要的,身体最重要。”

    一时之间,杭州第一代分析师中,如今只有国金投资首席分析师宣震还坚持着,第二代分析师中甚至有人退出了。“但是不用担心后继无人,有人在获得一定知名度后转投私募,自然也会有新的面孔出现。现在第三代已经冒出来了。”宣震说。

    谈及老一代分析师退下来的去向问题,原浙江证券老总李训肯定地说:“不可能会完全退休不再做股票,都在选择自己做或者帮助别人管理资金,收入也不菲。”他分析,选择在牛市集体隐退,很多人的想法是“见好就收”,而且分析师的收入并不高,在李训看来,年底4500点是看得见的,5000点也不是不可能,在这个行情里显然自己做股票收益更加可观。

    “人各有志,但是也根本不用担心新一代接不上去,证券分析师这个职业在年轻人看来也有它的诱人之处:如行业收入比较稳定;为别人分析行情还会带来成就感;获得知名度等。”

        充裕的民间资金成私募沃土

    正如李训所言,很多退下来的证券分析师不可能选择远离股市,转投私募几乎是共识,但是同样的,在浙江,私募依然是神秘且“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和深圳、上海等地的私募普遍阳光化的氛围有着天壤之别。

    为什么民间资金充裕的浙江,私募基金依然如此“原始”而“晦涩”呢?一位转投私募的证券分析师这样解释:“深圳等地私募要公开借助信托,是为了更好地募集资金;但是浙江的私募根本不存在资金困扰;有一定知名度和‘口碑’的证券分析师转投私募,更不用愁资金问题,对他们而言,低调安心安全地赚钱才是最迫切的,高调公开反而会受到更多的监管牵制。毕竟现在私募依然处于政策的灰色地带,没有正名。”他分析,通过信托私募还受到信托公司的诸多制约,如“5·30”大跌以来就有信托私募在信托公司的强制下平仓出局的。自由而有些“原始”的浙江私募虽然游走在制度之外,却相对“自由”。

    记者询问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证券分析师的到来是否引起浙江民间资金的新一轮分配和抢夺?他坚决摇头:“充裕的浙江民间资金根本不存在竞争问题。而且因为不公开,资金也没有‘货比三家’的条件,只能通过熟人介绍,业绩好则‘口碑相传’,托管资金自然也随之越滚越大。”

    李训也认为省内民间资金充裕是私募发展的沃土,“现在最赚钱的是股票,其次才是基金、债券,借贷已经排到了最后面,资本是趋利的,这意味着原先地下充裕的民间借贷资金都将成为私募资金的源头。”

    但是,凭业绩和口碑说话的“江湖”,机遇和风险同在,如果业绩不行,资金自然会改投他道,很快被市场淘汰。从收入固定、形象不错的“证券分析师”变身为“私募基金经理”,除了建立在对自己水平的充分自信上,还需要勇气和决心。
 
来源:今日早报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频道精选
 财经业内人士认为:股市下半年纠错性上扬可期
 产业深圳万人团购房活动过火 报名网站数次瘫痪  国际西方媒体妄指中国发动"货币战争" 我回应
 评论天士力丹参滴丸存在毒副作用?
 科教"神七"发射时间:首选25日晚9时10分左右  娱乐巩俐入新加坡国籍 娱乐公司欲5000万签刘翔
 视频共赢奥运--便宜坊让北京老字号更快更高更强  互动专题:记录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们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搜索:
商务进行时


理财进行时
·
·
·
·
消费无极限
·
·
·
·
法眼观天下
·
·
·
·
·
·
财经风景线
·
·
·
·
24小时排行
·
·
·
·
·
近期专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