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自卖自买:无奈之举? 激励之策?

2008年09月09日 07:01   来源:国际金融报   胡芳
·机构预测明日大盘走势
·独家:每日A股数据精粹
·析中国龙投资组合样本
·股市实时行情数据一览
·每日股市交易提示一览
·证券报纸每日机构荐股
·火车实名购票断了黄牛财路
·广发基金:五大行业浮现机会
·虫草价疯狂 何以超黄金
·九国评级遭降 欧债危机升级
·泰康人寿保费首现负增长
·农超对接"平价蔬果"上市
·中信证券去年净利125亿
·基金实时行情资讯一览
·封闭式基金折价率排行
·财经各类知识技巧汇总
·证券机构分析文章一览
·证券分析师看市有话说
·理财师解读理财那些事
    基金卖不动了,基金公司就开始自产自销。根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国内基金公司员工持有自家公司基金的总份额已达2.48亿份,远超去年年底的1.58亿份。截至今年6月底,基金公司及其股东的持基份额为115.7亿份,比去年年底的98亿份多出近18亿份。

    “自买”为了风雨同舟?

    基金公司热衷于购买自己的基金在弱市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广告效应。不过,今年以来基金公司自行持基颇具一番与基民弱市风雨同舟的苍凉意味。 

    近日,华安基金公司发布公告称,未来6个月内他们将斥资4200万元申购公司旗下管理的华安宏利等4只开放式基金。其计划通过分次等额申购的投资方式,以未来6个月内的市场平均成本完成此次申购。

    据华安基金昨日刊登的相关公告显示,华安基金拟从2008年9月10日开始的6个月内,运用公司固有资金对旗下开放式基金每月进行等额申购。各基金的投资总额分别为:华安宏利1680万元、华安创新1260万元、华安优选840万元、华安成长420万元。单笔申购费率均为0.60%。

    这只是今年基金公司自购基金的一个案例而已。不过,基金公司及其股东,以及基金公司员工持有自家基金的目的,大多还是源于公司营销推广需要或员工自身理财需要。国内基金经理自购所管理的基金也偶有发生,但多发生于基金发行期间,其广告意味更加明显。

    基民更为关心的是,基金公司自购基金是否真的能给基民带来相应的实惠呢? 

    自买基金效益更好?

    晨星数据显示,国际著名基金评级机构晨星公司最近所作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基金经理们是否将钱投入自己管理的基金对业绩有着直接的影响,投入多的基金业绩相对较好。 

    调查显示,掌管那些费率较低、业绩优良基金的基金经理人,自己购入基金的平均金额达到35.4万美元,而那些费率较高、业绩平庸的基金,基金管理者自购的平均金额只有5.4万美元。

    “当基金经理自己的钱被放入基金的时候,投资者会发现他们可以获取到及时的信息,向基金管理者咨询会变得更加顺畅,基金经理们对于基金的表现和税率的敏感程度也会明显提高。”银河证券分析师表示。

    “可以想见,当基金经理把自己的百万家财跟投资者捆绑在一起的时候,基金经理并不希望自己的资金承受高额税率和令人失望的回报。”晨星的报告也如此描述。

    该报告调查了位于排行榜前500名的共同基金的信息,其结果还发现,46%的美国股市基金经理对于自己的基金毫无兴趣,60%的海外股市基金经理对于自己管理的基金分文未入。此外,有70%的混合型基金经理和78%的债券基金经理对于自己管理的基金也是分文未投。 

    持基激励难以推广?

    华宝兴业基金公司总裁裴长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基金持有人、基金公司和投研团队共同“持基”的安排,旨在把三者的利益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起更深层次的信任,最终建立起一个“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激励机制。从目前华宝兴业“持基激励计划”实施一年来的成绩看,共同“持基”确实是一个对基金持有人、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多赢”的、更有效率的安排。

    弱市当中,基民对基金公司怀疑和抱怨声一直不断。在今年上半年基民巨亏1.08万亿元之后,基金公司仍坐收高达188.06亿元的管理费。在无法改变现有费率的模式下,基金经理持有基金是否会一定程度上让基民在心理和口袋上获得双赢呢?

    据了解,自2007年6月14日中国证监会发布通知,放开基金从业人员投资开放式基金后,持基激励计划国内并没有太多公司实行。有的基金公司曾想模仿,最后却未能成功。对此,基金分析人士表示,“持基激励计划”确实是对基金持有人更有利的安排,但同时也对基金经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推行需要公司管理层和投资研究团队就维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达成高度的共识。即使在美国,基金经理持基也未推广到每一只基金。

    此外,业内人士分析,在国内目前基金经理稀缺的背景下,“持基激励计划”未能推而广之更可以被理解。不过,随着基金持有人的日益理性以及基金销售竞争的日益激烈,这种“持基激励计划”有望在更多的基金公司得到推行,进而实现基金经理和基金持有人利益更紧密的“捆绑”。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要闻导读
  • ·最高人民法院明确企业资不抵债认定标准
  • ·国务院出台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
  • ·北京上海等地黄金周楼市惨淡 购房者仍选择观望
  • ·十一黄金周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达6962亿
  • ·前三季A股半数散户亏超30% IPO融资致股灾来临
  • ·惠誉国际下调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主权信用评级
  • ·[财经名博秀] 马云收雅虎最大障碍是政治因素
  • ·辞职员工曝GUCCI门店虐待员工致多名孕妇流产(图)
  • ·不知不觉成“卡奴” 信用卡有多少收费不为人知
  • ·月入2万的保险营销员的一天 客户是“泡”出来的
  • ·合作专栏】纺织服装板块上市公司周周看
  • ·CE大本赢(软件说明&下载)  银行T+0理财品受青睐
  •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