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曲 子:如何理解新国九条所体现的战略考量

2014年05月12日 07:27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从去年底《国务院发布保护投资者权益九条意见》,到近日《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还包括“国六条”的国务院文件出台,资本市场的发展已经提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性高度。

  回顾历史,从未有过国家层面对资本市场如此的紧迫感与高密度支持。何以如此?或许这涉及除楼市外最大的群体市场:A股市场。楼市和股市在任何国家都是头等大事。

  新“国九条”的发布,笔者认为,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更注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第二,改变过去经济增长的金融模式。

  第一,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风险在哪?万众瞩目:房价拐点已经确立,但更多人把风险聚焦在直接风险上,比如开发商资金断裂、跑路、破产倒闭,以及银行信贷大量坏账上。

  在笔者看来,这些可见风险不仅是直接风险,而且是过去的风险。但却少有人关注中国经济未来的真正风险是什么?这是笔者理解新“国九条”及之前两个文件支持资本市场的核心。也就是说,当银行信贷不再能向未来经济提供资金血液支持时,什么还能承担这个责任?

  一旦房地产危机爆发,其路线与逻辑清晰可见。但多数分析忽略了最核心一条:房价(地价)大跌,会造成全国信贷抵押品价值大幅度缩水。此情形下银行只能收贷、紧缩信用。

  房价大跌意味着全社会信用周期收缩的开始。它不仅是银行信用紧缩,市场也会出现信用紧缩一面倒的情景:企业和个人家庭都会紧缩开支。这才是危机蔓延的核心。

  即便强令银行不收贷,但银行新增贷款的抵押品在哪里?事实上,中国经济大多风险都集中到银行了。经济正常运转的资金都有可能缺乏,更遑论为未来经济增长提供资金血液了。这才是新一届政府思考的真正战略性问题。

  新“国九条”中“培育私募市场”和“积极发展债券市场”两条,前者,对私募发行不设行政审批——前所未有的宽松态度;后者,会涉及之后很快会推出的市政债。

  也就是说,新“国九条”已充分考量房地产危机对金融和社会带来的冲击,谁来、谁能承担未来经济增长的资金支持问题。可以设想多家IPO企业成功上市和债券市场扩大可以向市场提供多少健康资金支持,以及新的投资对象。

  中国的经济货币化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将展开的是中国经济的金融化。须指出的是全球经济两大趋势不可阻挡:经济全球化与经济金融化。

  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可以定义为货币经济,货币经济的背后是银行信贷经济。这种论断完全可以得到数据支持。

  数据一,2013年末,银行业资产151万亿元、A股市值23万亿元、债券余额27万亿元,GDP产出56万亿元。银行业资产是GDP的2.7倍、股市的6.5倍、债券的5.6倍。如此金融结构表明了银行如何掌控经济的。

  数据二,201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1.9万亿元,同比增14.1%;同年GDP56万亿元、同比增7.7%。贷款是GDP的1.26倍,而贷款增速是GDP增速的1.83倍。

  数据三,统计数据表明,过去5年,中国银行业账面资产激增15.4万亿美元,而同期美国银行仅增2.1万亿美元;总资产147万亿人民币,为2013年GDP2.5倍。

  去年6月底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资金去哪了?答案很简单:钱流向了不该去的地方。

  1997东亚金融危机所揭示的金融结构性缺陷:企业融资高度依赖银行。金融业货币和期限多重错配,尤其是银行业。

  以上所表明的是,中国金融体系过多依靠银行信贷支撑,也即过去中国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模式。这是中国经济与金融现在困境的最大症结。

  银行或金融市场为主导的两种经济金融模式,最大区别是间接与直接融资所占比重。两者的结果差异体现在经济效率高低、风险集中与分散等方面上。美国是后者典型代表;中、日、欧基本上属前者。金融危机过去5年,现在这四大经济体的现状已充分说明了症结所在。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不仅要解决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金融模式问题,还涉及更大的战略性考量: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这是中国经济更加根本性的经济问题。而这更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