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保险 > 保险滚动新闻 > 正文
 
社保理事会尝试打理9省养老金 收益率3.5%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11月19日 12:56
    在国务院正式批复8省区市做实个人账户试点方案之后,委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的个人账户资金年内将超过180亿元。

    全国社保理事会承诺的年收益率为3.5%。权威人士预测,5年内,全国养老保险个账做实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除了由全国社保理事会负责投资运营的部分外,尚有数百亿社保基金需要寻找有效的保值增值路径。

    社保理事会试水托管

    上周,中央政府网站公布了上海、天津、山东、河南、山西、湖北、湖南、新疆等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方案,该方案已在今年9月获国务院批准。

    国务院在批复中,将做实个人账户的资金分为中央和地方两部分区别性地进行保值增值。中央财政补助的资金,由试点省份政府委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其他个账基金由试点省份政府按照国家规定投资运营,并负责保值增值。

    此前,国务院在2004年批复黑、吉两省的试点方案中,已经决定将中央财政对两省的补助交由全国社保理事会投资运营,加上今年新试点的7个省份(上海没有中央财政补助),目前共9个省市区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将由全国社保理事会负责投资运营。

    根据有关统计和测算,中央财政对黑、吉两省做实个账资金的补助已超过50亿元,对辽宁的补助超过80亿元,今年对新试点的7个省份的补助将达到50亿元,加上辽宁个账基金沉淀,至今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做实个账基金超过180亿元。

    全国社保理事会承诺的具体年收益率为3.5%。据知情人士透露,社保部门对该收益率并不满意,其要求达到的年投资收益率是要超过5%。

    然而,按照现行规定,只有全国社保理事会可以对社保基金进行多元化投资,投资股票并进行海外投资,加上全国社保理事会有比较健全的投资及风险控制体制和机构,由其运营基金比较安全,因而社保部门最后不得不接受这一较低的要求。

    千亿资金出路

    1997年,国务院决定我国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统账结合)的模式,由现收现付制转变为部分积累制。但在实践中,为保证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直接挪用在职职工个人账户资金,形成在资金流程上与现收现付制没有实质性区别的“空账运行”体制。

    “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课题研究成果显示,我国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已达1990亿元。在退休人员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每年以1000亿元的规模增加。据权威部门统计,到“十一五”末期,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将达到8000亿元。

    2000年,国务院决定在辽宁省实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试点,主要内容即为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2004年初,试点范围扩大到吉林和黑龙江两省。

    在辽宁试点中,个账规模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完全由个人缴纳,企业缴费部分不再划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资金不能再挪作他用;当期社会统筹资金不足以发放养老金,缺口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承担75%和25%。

    在黑、吉两省试点中,个账规模从缴费工资的5%起步做实,中央财政补助3.7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补助1.25个百分点;2005年个账规模做实至6%,2007年做实至8%。新增做实部分自筹资金解决。

    今年试点8省市区采用与东北三省不同的个账做实方法:个人账户做实的数额随着个人缴费工资的增长而增长;中央财政对已做实的部分(存量)实行定额包干补助,对新增做实的部分,以当年个人缴费工资总额为基数计算补助数额。

    8省市区个账规模是从3%起步的,因此随着做实比例的增加、个人缴费工资的增加,中央财政补助也会逐年增加。

    此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央政府决定以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的方式,将做实个人账户工作向全国铺开。权威人士预测,5年内,全国养老保险个账做实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在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逐步做实的过程中,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开始凸显。以辽宁为例,截至2005年底,其个人账户基金积累已超过200亿元。按照现行《社会保险财务制度》规定,养老保险资金只被允许存入银行(协议存款)和购买国债。

    辽宁省劳动保障厅的数据显示,2004年该省个账资金投资综合收益率为2.6%,2005年为2.92%。而在存款方面,银行内部人士表示,由于银行资金流量比较充裕,对资金的需求减弱。今年上半年,在辽宁省社保基金协议存款招标会上,不少商业银行根本没有来招标。

    对于中央财政补助之外的个账基金,地方政府如何投资运营也是问题,这笔资金是否也将委托全国社保理事会投资运营?有消息人士认为,“可能性极低”。这一方面源于全国社保理事会未能满足社保部门对收益率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出于分散投资风险的考虑。
 
来源:经济观察报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24小时排行
·
·
·
·
·
近期专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