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年内新成立278只权益类基金 可为A股输血近2500亿元

2018年09月25日 07:15    来源: 证券日报    

  今年以来,A股市场持续疲软行情使得公募基金市场上新基金的发行有所降温。但是,今年以来截至9月21日,基金市场上仍成立了新基金582只,其中权益类基金278只。

  新基金的成立,无疑意味着会有新资金通过权益类基金为A股市场添活水,《证券日报》记者按照银河证券最新估算的权益类基金仓位测算发现,有278只权益基金的成立将在短期内为A股市场输送2481.21亿元的资金。

  新基金发行量减少

  权益类数量同比降三成

  作为与A股市场紧密相联的一类理财产品,权益类基金受市场环境影响,今年以来的发行比较冷清。《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市场上共成立权益类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和灵活配置型基金)278只。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278只新基金的首募总份额为2761.9亿份,而在去年同期,公募基金市场上共成立413只权益类基金,其募集总份额为1857.87亿份。由此可见,权益类基金在今年新成立的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2.69%,但新发行的基金仍受到投资者的热捧。

  另一方面,权益类基金的规模缩水,意味着有较多投资者选择了赎回。今年以来,已经有465只基金陆续清盘,而从这些基金的清算公告中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基金清盘的原因都是“连续60日基金的总资产净值均在5000万元以下”。

  实际上,伴随着A股指数的连续调整,多家基金公司均表示,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发行新基金的难度会比较大,从资金的流向也能看出众多投资者更加青睐固收类产品。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多家基金公司均选择了在债券型基金上发力,由于采用摊余成本法的货币型基金不再被批准,具备“货基属性”的短期债基迅速走红,数量及规模在年内迅速扩张。

  次新基金加快建仓

  将为股市输血2481亿元

  权益类基金产品受到冷落,各路资金去往了何方?从基金半年报数据以及场内交易市场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固收类产品和众多ETF产品在今年以来获得了大量资金的申购: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接手权益类基金撤出的资金,越来越多货币型基金与互联网销售平台的合作也使得新投资者进入基金市场;ETF产品每天的流通份额变化,显示出明星ETF产品强大的吸金能力,众多ETF产品的持有人名单中,甚至出现了险资大手笔增持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众多基金公司认为目前是很好的配置时机,逆市发行权益类基金。从数据平台的基金估算系统中可以得知,次新基金在成立后建仓的速度明显加快,对于A股市场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近日,银河证券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基金仓位估算结果:根据投资类型进行测算得出,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基金平均仓位分别由87.44%、84.91%、78.31%下调至87.38%、84.26%、78.12%;大多数基金公司选择了在近期调整旗下基金的持股仓位:上调仓位的基金公司39家,占样本总数的43.82%,下调仓位的50家,占样本总数的56.18%。

  按照此最新基金仓位测算,今年新成立的32只普通股票型基金,将在完成建仓后为股市输送249.66亿元资金;89只偏股混合型基金,将在完成建仓后为股市输送807.35亿元资金;89只灵活配置型基金,将在完成建仓后为股市输送1424.2亿元资金。

  从整体来看,今年以来新成立的278只权益类基金,将在完成建仓后为股市输送资金2481.21亿元。按照基金合同的建仓日期测算,这些新基金大多需要在成立三个月内完成建仓,但是由于众多基金公司均选择快速建仓,预期2481.21亿元资金也将加速流入A股市场。

 

(责任编辑:关婧)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两证券从业人员违规遭证监会处罚      2016年07月18日
  • · 新基金闪电建仓 最多4个交易日涨6%      2016年03月22日
  • · 华商乐享互联15日结束募集      2015年12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