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时的万亿征程---革新投研体系 打造硬核科创“天团”
2019年4月,首批7只科创主题基金“万人空巷”的画面令人记忆犹新。7只产品凭借累计70亿元的募集上限,博得了全市场超1200亿元的疯狂买入。而在科创板运行的这两年间,科创主题基金热度不减,由7只增至一季度的54只。在规模增长的同时,科创主题基金的业绩也分化突出。其中博时三只科创主题基金业绩表现亮眼,成立于2019年6月27日的博时科创主题三年封闭表现尤为亮眼,两年时间不到业绩翻倍。而在靓眼的业绩背后,是一支科创“投研天团”在背后保驾护航。
自2019年7月22日开市以来,科创板已经运行近两年。
在这两年中,越来越多的硬核科技公司登陆科创板,与此同时,一批支持科创企业的主题基金也相继涌现。
其中博时科创主题三年封闭表现尤为亮眼,成立于2019年6月27日,两年时间不到业绩翻倍。一年回报逼近50%,在16只同类基金中排名第3,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回报为26.6%。(数据来源:银河证券,截至6月25日,同类基金为银河证券三级分类:混合基金-封闭式灵活配置型基金-封闭式灵活配置型基金(A类))
靓丽的业绩背后离不开博时科创投资团队的支持。早在2019年,博时基金便未雨绸缪,在科创板面世之际成立了一支“投研天团”。曾鹏是团队的负责人,而肖瑞瑾、郭晓林、葛晨、齐宁、黄继晨、赵易等都是其中重要的投研力量。
7人核心科创投研团队在博时投研一体化平台下精选竞争优势和较高成长性的企业,重视组合风险控制,致力于实现科创板行业深度研究。
三只科创主题基金业绩表现亮眼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科创板的设立,让创新型企业具有更好的融资空间和平台,尤其是对初创型企业。毫无疑问,科创板推出以后,对那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核心产品、竞争能力的企业是非常有利的。与此同时,投资者通过二级市场参与其中也能享受到科创公司成长的红利。
因此,自2019年4月首批科创主题基金面试以来,一直备受市场关注。如今两年时间过去,科创主题基金的热度依旧不减,而火热的背后是优异的业绩支撑。
以博时基金旗下的博时科创主题三年封闭、博时科技创新、博时科创板三年为例。
博时科创主题三年封闭2019年6月27日成立,两年时间不到业绩翻倍。截至6月25日,最新净值2.2107元。行业上重点配置TMT、新能源、互联网、医药生物等科创优势产业。(数据来源:银河证券,截至6月25日)
博时科技创新(A类)成立于2020年4月15日,截至6月25日,最新净值1.9464元。科创板三年自2020年7月29日成立以来,截至6月25日,最新累计净值1.2772元(含分红)。(数据来源:银河证券,截至6月25日)
作为科创主题基金的“尖兵”,三只基金的背后离不开博时科创投资团队的支持。这是一只2017年成立的精兵强将队伍。曾鹏是团队的负责人,而肖瑞瑾、郭晓林等都是其中重要的投研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肖瑞瑾参与了三只科创主题基金的管理。
科创基金背后的投研“天团”
2019年,博时基金设立了专门的科创投研团队,这只精锐部队集结了博时权益投资的顶尖投研力量。
曾鹏是博时权益投资主题组负责人兼权益投资总部一体化投研总监。
曾鹏指出,科创板拥有以早周期为代表的产业特征,多数科创企业利润低、投入大、风险高、尚处在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市盈率的重要性并不显著,净利润本质仅为一个会计周期内的盈余数字,代表真实议价能力和盈利潜力的自由现金流更受到投资者关注。
在曾鹏看来,机构投资者在科创板投资中,应把握科创特点,创新估值理念,根据企业的商业模式、所处生命周期不同选取匹配的估值定价方法。
而团队中另一位重要投研力量肖瑞瑾现任博时TMT投研小组组长,拥有8年证券从业经验。
肖瑞瑾本科、硕士均毕业于复旦大学微电子学系,具备电子和计算机技术背景,能够从技术原理角度理解上市公司业务,识别行业发展趋势,擅长在新能源、TMT领域内发掘细分行业机会。
肖瑞瑾表示,当前,消费、医药、科技和周期龙头个股估值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A股或也将进入机构投资者主导的远期空间基本面研究时代。
据肖瑞瑾介绍,从远期空间的基本面研究方法出发,公司科创投研小组开发了TEAM模型,T、E、A、M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四个要素:可触达市场空间(Total Addressable Market, TAM)、重复购买收入(Recurring Revenue)、竞争力和份额(LAadership)、护城河和竞争壁垒(Moat)。
与此同时,展望2021年,肖瑞瑾认为,这一年将是二次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释放期。2021年的投资关键词是“数字经济”,它是消费创新的重要投资内涵。
此外,科创团队还包括郭晓林、葛晨、赵易等人。
郭晓林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目前为博时新能源投研小组组长,具有8年从业经验,长期跟踪科技行业硬件供应链,对产业链竞争格局有深入理解。
对于新能源,郭晓林表示“国内,很多新兴造车势力的电动车也卖得非常好,这反应行业逐渐从补贴和政策驱动,慢慢转向产品驱动的逻辑。新能源车是一个未来会有10倍增长的行业,而且这领域各个细分行业的龙头公司基本都在A股,所以我们非常看好这一方向的投资。”
葛晨则是2012年从南京大学生物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加入博时基金,具备医药生物学科背景,在博时研究部多年医药行业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行业发展格局、政策走向敏感。
不断革新的投研体系
作为国内首批成立的五家基金公司之一,博时基金的权益投资团队及其运行机制在23年间不断革新、优化,其“投研一体”、“投研四互(互联、互通、互信、互促)”、“10年投资人才培养计划”的特色也正在被外界重新认识。
以投研一体化为例,2016年起,博时基金开始着手投研一体化改革,2018年三季度全面推开。作为博时基金近两年投研体系改革的重点内容,投研一体化成立早期是为了解决组织内部长期存在的“投研两张皮”现象而产生的。随着改革逐渐成效,目前博时基金投研一体化小组已经成为全公司权益投研的基础支撑平台和扁平化学习型组织。
四年的改革,亦带来了巨大的成效。
从收益数据来看,近年来博时基金在科技、医药、军工等行业的投资上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有大量新锐基金经理实现了基金净值持续优异的表现。
令人欣喜的成绩当然离不开博时基金内部给予改革的强大支持。在投研一体化的战略运行过程中,博时基金在资源分配上也不断往投研小组集中。
同时,来自公司层面对投研团队科学并且公平的激励机制,亦是保持其整体规模、业绩不断提升的重要保证。
(责任编辑: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