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购赎回费不收了 一大批基金产品降费促销

2022-08-26 10:34 来源: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吴琦 

  基金公司纷纷出招揽客,一大批“零”申购赎回费基金上新。 

  今年A股市场震荡较大,权益类基金普遍表现不佳。受市场相对低迷的影响,新基金发行整体降温比较明显,基金公司将营销重心转移至存量基金的持续营销上。近两年,基金公司主要通过为存量基金发行C份额,降低持有人申购赎回成本而招揽客户。 

  逾300只存量基金 

  增设C份额 

  今年以来,新基金发行份额同比大幅下降,募集失败基金数量增多。Wind数据显示,今年新基金发行份额缩减近6成,去年同期,1179只新基金合计发行2.1万亿份。另外,今年大多数新成立的基金认购户数小、产品规模低。 

  新基金发行不及预期,基金公司将更多精力放在存量基金的持续营销上。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不少基金产品更新招募说明书,增设C类份额。 

  华南某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基金A份额和C份额是基金不同的份额,由同一基金公司发行、同一基金经理管理,仅是代码不同、手续费不同,基金A份额收取认购、申购、赎回费,不计提销售服务费;基金C份额不收取认购费,持有期长则可能不收取申购、赎回费,计提销售服务费,两者都收取相同托管费和管理费。 

  有渠道人士向记者表示,去年底以来基金产品表现不佳,申购赎回费用的高低已经开始影响持有人购买基金的意愿。有些基金C份额的申购赎回费甚至是零费用,相比A份额,持有人持有成本更低,体验更好。如某只基金产品今年新增设的C份额的申购费率为0,持有基金份额期限小于7日,赎回费率为1.5%,持有不少于7日则免收赎回费,相对而言,A份额费用更高,申购费率为0.3%到0.8%之间,赎回费仅在持有90日以上才会免收。 

  具体来看,截至8月24日,合计有329只存量基金增设了C份额,接近去年全年增设的345只,远远超过2019年的120只和2020年的153只。足以见得基金公司增设C份额基金的热情之高。 

  持续营销 

  高举“费率更低”招牌 

  与股民跟券商协商调低佣金类似,基金持有人在买卖基金时也开始比较申购、赎回费。 

  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已经突破万只,产品同质化严重,基金公司通过降低申购、赎回费招揽客户,新增设C份额就是不错的选择,“国内基金持有人买卖基金相对比较频繁,基金C份额对于短期资金更具吸引力。”上述渠道人士表示。 

  事实上,目前大多数新设立的基金均发行了A、C份额,从新基金成立规模来看,C份额更具优势和吸引力,而对于发行时间较早的存量基金,近年才陆陆续续新增了C份额。 

  基金公司会优先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基金设立C份额,以往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数量最多。今年权益基金发行遇冷,权益类基金则成了设立C份额基金的主力,尤其是业绩表现好的基金。Wind数据显示,今年有242只权益类基金设立了C份额,占比高达七成。 

  这些增设C份额的基金中不乏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高人气产品。如冯明远的信澳研究优选、陆彬的汇丰晋信动态策略、刘鹏的交银先进制造、刘彦春的景顺长城绩优成长、郑澄然的广发鑫享均在今年增设了C份额。 

  降费让利渐成趋势 

  实际上,证券市场股票的佣金已经压缩到极低的水平,在基金市场,市场格局竞争加剧,降低申购、赎回费率有望成未来趋势。此外,“免佣基金”在海外也已经流行数十年。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增设C份额有自身基金规模提升的需求,对于销售平台,则是代销市场格局竞争的表现。 

  增设C份额能直接为基金产品提升规模。如2021年7月新设立的中泰星元价值优选C份额,在一年时间里规模增加23.8亿元,该基金由姜诚管理,中泰星元价值优选A份额成立于2018年。周智硕的建信潜力新蓝筹C、王艺伟的交银恒益C成立于今年1月,最新规模分别有14亿元和13亿元,高远的长信金利趋势C、郑澄然的广发鑫享C以及李淑彦的信澳周期动力C今年规模均超6亿元。 

  根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增设C份额的基金产品最新规模已经达到了1070亿元,即便是今年刚成立的C份额规模也有161亿元。 

  增设C份额也是代销市场格局竞争的表现。网上基金的申购、赎回费里面有较大部分是给第三方支付的费用,降低费率,第三方的利润会大大降低。互联网平台运营成本较低,对于申购费率和赎回费率甚至可以给到1折的折扣,吸引了大量用户群体,一些银行为了跟互联网平台竞争,提升保有量,也选择上线一批基金公司的C类份额。传统销售平台督促基金公司为存量基金增设C份额,目的是跟互联网平台竞争,抢占市场份额,上述渠道人士表示。

(责任编辑:康博)

查看余下全文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申购赎回费不收了 一大批基金产品降费促销

2022年08月26日 10:34    来源: 证券时报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