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弘基金:主动权益新锐的进阶之路

2023-04-27 11: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引言:五年来,我们看到了天弘这艘“万亿巨轮”转向的决绝与成果,看到了在“转型”过程中公司内部所形成积极向上的“合力”,夯实“一线固收大厂”的同时,天弘的主动权益作为新锐力量也受到机构投资者的关注,但迈向“权益大厂”一切才刚刚开始。 

  在公募基金圈,天弘基金是一个独特的样本。 

  倚靠余额宝异军突起,天弘基金从一家小基金公司,快速发展成为国内首家资产规模超万亿的公募基金。 

  然而,2017年末,由基金业协会主持召开的基金评价业务座谈会,改变了以往按照总规模排名的规则。在那次会议上,关于“取消对货币基金规模评价和基金管理人货币基金资产的规模披露”的决定,成为了此后披露公募规模榜单的指引。 

  这显然对于“重仓”货基的天弘基金来说,意味着变革。因为在剔除货基数据后,想要继续保持行业地位,留给天弘基金的只有大力发展非货业务,尤其是权益投资和固收投资。 

  2021年一季度,在中基协公布的公募非货基月均规模排名中,天弘基金首次跻身TOP20,令市场眼前一亮,去年底的非货排名规模更是跻身行业第16位。成绩的背后,体现出天弘基金在非货方面的布局效果显著,仅在2021年,天弘基金凭借在固收+、指数等方面的布局,规模增长了近1000亿元。事实上,天弘基金的固收能力一直是行业中的佼佼者,海通证券数据显示,天弘基金位列近2年/7年固收类大型公司绝对收益排行榜第1,近3年/5年排名第2(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规模与业绩双突出,奠定了天弘基金一线固收大厂的江湖地位。 

  权益投资方面,天弘基金进步之快也是肉眼可见。 

  根据海通研究所最新发布的基金公司权益资产业绩排行榜显示,天弘基金在可比的165家公募基金公司中,近一年排名第28位。从过去的“中后排生”跻身行业前20%,天弘基金仅用了五年时间,已经成为受机构投资者关注的新锐力量。

  

  来源:海通证券研究所 

  而这一变化实则发端于5年前,来自天弘基金内部的一次自我革命。 

  01 春江水暖鸭先知——机构“聪明钱”持续买入 

  2018年,A股市场在低迷的环境里徘徊,上证综指下跌24.59%,最终定格在2493.9点,市场情绪接近“冰点”。 

  而天弘基金则在公司内部“点燃了一把火”,发起了一场面向权益投资的自我革命——推进投研一体化改革,推行行业化的研究。 

  在此之前,天弘基金的主动投研部门由基金经理组成的投资部和研究员所在的研究部组成。这是一般基金公司的通用做法,但从长远看,研究部和投资部相互独立的机制下,沟通效率和深度略显不足。 

  改革后,天弘基金将所有主动投研部门的人员,按照消费、科技、医药和制造周期划分为四个小组,明确了各小组的独立投资研究范围,清晰了产品投资策略。 

  这一变革,对于天弘基金的权益投资来说,影响是深远的。 

  经过数年的磨合,组内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的利益得以深度绑定,投研沟通效率和频次明显提高,研究员归属感更强,向基金经理推荐股票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在频繁沟通中,研究员和基金经理对彼此的特点、性格、水平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研究转化为投资成果的效率也获得了提升。 

  然而,这样的做法在推行之初,却遇到了很多人的不理解。因为对于基金经理个人而言,如果其所覆盖的行业处于冰点,过短的考核周期对其本身是不公平的。所以,天弘基金在推进投研一体化改革的同时,优化了考核机制。尝试推行三年的考核期机制,业绩以滚动三年的周期来考核,当年业绩只占整体考核的50%。 

  投研改革之下,天弘基金要求基金经理一定要扎在一线做研究,他们必须是整个公司里最了解自己持仓企业的人,深入调研的工作一定要自己亲历亲为地完成,每月一篇深度报告也是最基本的硬性要求。 

  更为重要的是,天弘基金致力于打造科学投研体系,不断完善其主动权益投资的研究投资框架,并在选股上形成了聚焦核心竞争力、深度研究长期成长空间、把握合理估值水平三大准则。 

  不仅如此,依托行业分组、投研一体的组织优势,天弘基金在三大准则上进一步细化,针对医药、消费、科技、制造四大行业的投研规律,分别构建四套系统的选股标准并不断迭代,保证每一家买入的公司都经过严格筛查,力争挖掘到本行业最具投资价值的公司。 

  五年来,天弘基金在主动权益投资领域上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2019年以前成立的全部主动权益基金近4年平均收益率112%。整体业绩方面,从过去的“中后排生”跻身行业前20%,并且受到了“聪明钱”——机构资金的持续买入。 

  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天弘主动权益基金中,机构持有金额13.11亿元,同比增长43%,增加了4亿元;持有金额占比从10.15%,增长至15.61%。(剔除天弘基金自有资金持有)。从近两年时间看,机构持有主动权益基金的金额增长了168%,呈现快速增长势头。近两年,机构持有占比从6.12%,增长至15.61%,占比增长了155%。 

  

  来源:基金年报 

  获得机构投资者的持续加仓,证明其专业能力得到了认同,这得益于近年来公司涌现出的一些优秀基金经理的突出业绩表现。 

  02 多位基金经理崭露头角 

  与很多基金公司采取引进明星基金经理,迅速提升投研“含金量”,吸引眼球的做法不同,天弘基金更愿意将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结合起来,谷琦彬、郭相博、于洋、周楷宁等基金经理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中国,制造业是一条长坡厚雪。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制造业步入了扩张周期,实现了长达40多年的持续增长。作为天弘基金制造组组长的谷琦彬,正是这样一位顺应中国制造崛起的基金经理。拥有十余年制造业研究经验的他,对于公司有着较为深刻和独到的认识。 

  在他看来,优秀的公司必须具备两个特征:一个是商业模式和竞争壁垒有可持续性;另一个则是企业的技术能力优于竞争对手,或者有不一样的地方,因为许多制造业的商业模式是to B的,这时候技术能力会形成比较强的竞争优势。 

  2020年2月市场低位时,天弘基金运用固有资金申购旗下多只A股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其中就有谷琦彬所管理的“天弘周期策略”和“天弘优质成长”两只基金。 

  2020年三季度,当市场焦点集中在消费、医药板块时,谷琦彬前瞻研判制造业春天来临,旗帜鲜明喊出“顺周期行情刚刚开始”,被持续一年多的市场行情所验证。 

  截至2022年底,上述两只基金的浮盈超7000万元,浮盈收益分别为72.67%和69.49%。 

  除了制造业,医药行业也是典型的长坡厚雪的行业之一。但不同于制造业的是,医药行业因为专业门槛高,而且行业内优劣公司分化严重,外行人很容易踩雷。所以,不少成熟的投资人都对新人有过这样的劝诫,投资医药一定要找个“内行人”,而天弘基金的郭相博就是这样一位医药“内行人”。 

  在同仁堂多年的工作经历,令郭相博有着更为深入广泛的医药行业朋友圈,便于他从医生、医药产业人员等业内人士中及时深度调研获取一手信息,更准确地预判医药各个子行业景气度,而这也让郭相博成为了业内为数不多拥有实业经历的医药基金经理。 

  独特的资源禀赋也让郭相博形成了独立思考、挖掘“独门股”的投资方法论,不拘泥于热门赛道,不跟随市场风格预期,不局限于市值大小,善于在市场关注度不高时重仓优质公司。 

  截至2022年底,天弘基金员工持有其管理的“天弘医疗健康”和“天弘医药创新”基金合计接近1500万元。其中,天弘医药创新自去年四季度医药板块反弹以来,表现突出,近6个月、近1年、近2年业绩均位列医药基金前十(银河证券,截至2023年1月底)。 

  同样被天弘员工“重仓”持有的,还有来自于洋所管理的“天弘甄选食品饮料”基金。截至2022年底,公司员工在该基金上的持仓金额接近1300万元。 

  作为该基金的掌舵人,于洋对于消费赛道,有着独到的看法。他认为站在十年视角下,投资的公司要能一直保持产业价值和竞争优势。对于一家消费公司而言,如果想要在十年维度上保持竞争力,公司的产品力和品牌力才是最重要的。 

  根据这个标准,于洋将所有的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指那些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对这些公司只要它们的核心竞争力还在稳定上升,就会重仓持有。另一类公司的基本面虽然稍弱一点,但对于这些公司,则只能在未来两三年内有基本面好转预期时才能进行重点布局。2020年末,于洋重仓的某安徽酒企便属于后者。 

  该公司是一个地方酒企,其在白酒行业中基本面位于第二梯队的行列。但公司在2020年时有估值低+管理改善+有望业绩反转的投资逻辑,同时公司是白酒行业中少有的管理层也是公司大股东的企业,有明确的长期发展战略。 

  虽然公司品牌力上和八大名酒有差距,未来也难以进入第一梯队,但优秀的治理结构+对产品品质的持续追求,使得公司价值有望获得持续增长。最终,于洋在该股上取得了丰厚的投资回报,而这也成为他作为一个消费股逆向投资者的经典案例之一。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位,随着去年四季度以来TMT板块的崛起,“消失”多年TMT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来,而专注于TMT行业的基金经理,也开始受到市场越来越多的关注,天弘的周楷宁便是其中的一位。 

  2021年末,在周楷宁管理的“天弘创新成长”中,机构持仓占比为1.2%。到2022年末,这一比例已上升至6.45%。机构关注度提升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是业绩使然。去年四季度,“天弘创新成长”净值上涨10.22%,而同期中证TMT指数仅上涨5.46%。 

  作为该基金的掌舵人,周楷宁入行即专注于科技领域投资。除传统TMT领域外,对半导体、光伏、储能、智能汽车等新兴科技领域也有深入研究。在投资上,他采取相对均衡的细分行业配置策略,在深度研究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持股集中度以期保持进攻性,通过子行业适度分散以防尾部风险,展现出攻守兼备的收益特征,而这或许是机构选择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03 结语 

  五年来,我们看到了天弘这艘“万亿巨轮”转向的决绝与成果,看到了在“转型”过程中公司内部所形成积极向上的“合力”。 

  历经多年的努力,天弘基金一线固收大厂的地位已实至名归。在主动权益投资领域,作为新锐力量的天弘基金与“权益大厂”的依然存在差距,仍需持续进阶,但曙光已现。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责任编辑:康博)

查看余下全文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天弘基金:主动权益新锐的进阶之路

2023年04月27日 11:20    来源: 上海证券报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