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逻辑强化 红利主题ETF集体上涨

2024-10-15 07:43 来源:证券时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康博)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投资逻辑强化 红利主题ETF集体上涨

2024年10月15日 07:43    来源: 证券时报    

  10月14日,红利主题ETF集体上涨,其中尤以港股高股息主题表现突出。截至当日收盘,港股红利ETF、央企40ETF分别上涨4.27%、4.16%,另有至少12只红利主题ETF涨逾3%。 

  有分析人士表示,随着前期普涨阶段过去,市场震荡分化使得资金的避险需求提升,因此性价比和确定性均较高的红利策略再度受到资金关注。 

  当日,华安基金旗下的国企红利ETF发布公告称,因该ETF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明显高于基金份额参考净值,出现较大幅度溢价,因此自开市起至上午10点半进行停牌。此前的10月12日,平安基金国企共赢ETF、国泰基金央企共赢ETF两只产品也相继发布公告,提醒投资者注意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溢价风险。 

  上述3只央国企主题ETF的高溢价表现,或揭示着一个共同的趋势——在市场主题不断分化演变的当下,红利策略正在卷土重来。财通证券(601108)策略团队指出,高股息在上周后半周再度崛起,央行超预期加速落地“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简称SFISF)”,催化市场资金偏好从前期的科技成长,转向以中字头、大金融为代表的高股息标的。 

  “随着市场情绪降温,以及市场对美国加息预期的调整,A股市场出现了获利回吐和观望情绪。高股息板块如银行、煤炭等表现较为抗跌,显示投资者在市场波动中寻求避险的需求。”财通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李美岑表示。 

  另一方面,资金流向监测也体现了同样的趋势。数据显示,10月14日,银行板块共获得25亿元的主力资金净流入,仅次于半导体行业,同时超大单净流入规模也达到了25.92亿元。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分别获得5.83亿元、5.82亿元的主力资金净流入,全市场排名第三、第四位。 

  红利策略何以重新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此前在10月10日,央行官宣创设首批“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以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份股等资产为抵押,从人民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等级流动性资产,首期操作规模5000亿元。 

  “央行此次创新互换便利工具意义重大,在大方向上给资本市场注入信心,有利于红利类资产价值重估。”广发证券称,通过二次质押融资投资股市是加杠杆行为,给机构资金加杠杆的核心诉求还是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降低市场波动性,因此机构更有动力优先选择大市值、高股息、央国企、低估值等具备稳定性特征的优质资产。 

  近日,贝莱德建信理财副总经理及首席多资产投资官刘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目前红利策略或国企改革的逻辑仍未发生太大变化,随着国债长期收益率下行叠加“资产荒”的背景,红利策略或国有企业改革等方向相对稳定、波动小,仍具有不错的投资机会。 

  与此同时,以高股息著称的央国企也正在积极响应9月24日金融政策组合拳的号召,不断以回购、增持等方式释放积极信号,提振投资者对自家公司长期价值的信心。 

  10月14日,招商蛇口(001979)、招商港口(001872)、招商轮船(601872)、招商公路(001965)、中国外运(601598)、辽港股份(601880)、招商南油(601975)、招商积余(001914)共8家招商局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同步披露了回购或增持计划公告。初步估算,上述增持和回购累计金额上限将近50亿元。 

  在热度持续发酵的背景下,红利策略还有多少性价比?开源证券金融工程首席分析师魏建榕表示,红利低波板块仓位自2021年8月31日之后便维持2%左右的历史低位水平,当前仓位为2.1%,仍未拥挤;中特估板块仓位在今年8月2日升至7.7%,接近历史高位水平,随后逐步下降,当前仓位为5%;中字头央企板块仓位从今年7月26日开始下降,当前仓位为4.8%。 

  信达证券(601059)金工首席分析师于明明也给出了类似的观点。她判断,展望后市,红利因前期反弹力度弱于市场,因此相对估值有所回落,量价拥挤度得到了较好释放;资金层面,红利ETF投资者在本次行情高点有较大幅度的净卖出。因此,红利绝对收益有望伴随A股走高,虽然在中期反弹行情中超额收益可能弱于市场,但在多重刺激政策的加持下,顺周期红利仍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此外,相关ETF的溢折率变化,同样显示红利策略拥挤度的改善情况。数据显示,截至10月14日收盘,中证国企红利指数上涨3.02%,但国企红利ETF、央企共赢ETF和国企共赢ETF收盘时分别下跌了6.13%、5.86%和5.26%,原因就在于其IOPV(基金份额参考净值)溢折率从上周五的10.06%、8.94%和7.58%,分别下降至0.23%、0.74%和0.07%。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