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委员建议成立相应部门监管农业政策落实

2013年03月11日 13:53   来源:中国经济网——《农村金融时报》   张艺良

  城镇化、粮食安全、农业产业化,当更多的农业问题成为两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中国的农村无疑将会迎来一场可以期待的变革。

  有目共睹的成就

  过去一段时间成为我国农业发展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换届之年,让全社会对2013年的两会有了更多期盼,对于农村而言,这份期盼显得尤为强烈。

  “必须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既管当前,也管长远,是长期的指导思想。”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给予农村工作所定下的基调,中央明确的态度,让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者感到备受鼓舞。

  过去的几年,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连续9个一号文件,都将目光聚集在“三农”领域。这样的态度,使过去一段时间成为我国农业发展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5年,中央财政“三农”累计支出4.47万亿元,年均增长23.5%;涉农贷款余额从2007年末的6.12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7.63万亿元。大量的资金投入令粮食的最低收购价逐年提高,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

  “2003年开始,我们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过去想做但没有能力做的事情,如全面取消农业税收,对农民进行生产的直接补贴,放开粮食市场、实行主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制度,逐步健全了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认为,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才能出现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增收九连快的局面。

  在农村蓬勃发展的同时,作为资金融通渠道的农村金融也在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有农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各类机构,差别化、层次性地进入到农村市场。在改变农村信用体系、支付结算环境、缓解信贷需求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

  家门口可以取款了,汇款瞬间可以到账了,没有抵押物也有希望申请到贷款了,受了灾有保险保障了……这些点滴的细节,正是我国农村发展的缩影。

  新起点的难处

  政策落实不易、增长持续较难等一系列新问题,将考验着下一阶段的农村工作

  站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起点上,未来的农村工作充满希望的同时,也有了新的难处。

  陈锡文表示,不能在连续的增长之中陶醉,因为土地、水已经很难有所增加,化肥、农药也不可以再增加使用,否则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农业发展必须寻求转型。

  包括今年在内的10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在指向“三农”领域的不同方面,政策层面是期待能够由上而下地促进发展和转型。但是,在层层的传导后,这些文件具体落实的情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未来农村的发展。

  “政府的文件发了不少,但很少有人关心落实的真正情况。同时,部分文件的可操作性值得商榷。下一个文件,必须考虑其在基层的操作性。”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供销总社党组成员戴公兴表示。

  农业界其他委员也普遍认为,农业政策最大的难处在于落实,很多好的政策到了基层走样的问题必须要在未来解决。因此很多委员建议成立相应的部门来监管,狠抓政策落实情况。

  与此同时,我国“三农”领域所存在的特殊复杂性,也给下一阶段的农村工作出了不少难题。

  “农民、农村、农业,这是中国特有的三个问题,要放在一个政策上、一个环境下解决,确实是世界难题。这就是为何中国提‘三农’。”全国政协委员、正大集团副总裁杨小平表示。他认为,耕地越来越少、占GDP比重小,依附在这里生活的人口多,投入大产出小,这三个问题是任何一个简单的办法都难以逾越的。

  与此同时,城镇化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需要谨慎去平衡的新问题。例如,农业产业化后所带来的劳动力过剩如何解决,农产品价格提高和抑制通胀之间的关系,农民进城后就业、教育、保障、医疗等一系列的难题将在未来有待研究解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身利表示,对于城镇化,一定要先试点,不能东南西北全面铺开。因为中国的农村差异很大,有着自己独特的问题和复杂性。一定要谨慎前行,否则会产生难以弥补的问题。

  未来的期盼

  每个建议和呼声都蕴含着代表、委员们对农村美好未来的期盼

  当农业、农村的发展到了这样一个关键的阶段,一些期盼、呼唤的声音变得越发强烈。在本次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热议农村话题,每一个建议、每一声呼吁都蕴含着他们对农村美好未来的期盼。

  “未来应该要提高农产品价格,提高到一个农民所掌握的生产资料,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收入,要等于城里打工的最低收入。”在杨小平看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各项才会流入农村,农民才会安心的种地。

  像杨小平这样的委员有很多,他们所提出的建议都是希望能够通过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农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让乡村更美丽。

  对于近期所热议的城镇化问题,参与起草了大部分有关农业、农村政策的中央文件的陈锡文深知,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必须考虑到农村所呈现的各种复杂因素和矛盾。

  “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一定不能以GDP或城市光鲜程度为主,一定要以人为本。现在城镇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缺口,就是过去城镇化过程中,没有良好体现以人为本思想造成的。”陈锡文表示。同时他呼吁,无论怎么搞城镇化,必须保留现有的耕地。

  而在从事金融工作的委员们看来,未来农村地区最需要解决的是在法律上肯定农村土地、房屋等的财产属性,只有这样,金融资金才能更为有效地落地,支持农村的生产和生活。

  这样的呼声也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永安市洪田镇洪田村党支部书记邓文山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农民贷款难、贷款的成本、利息高,主要原因是农民缺乏财产担保,农民唯一的财产是房子,耕地、山林是集体所有制的,不能用来担保。未来农民是否能办成集体土地的房产证,用来抵押?

  除此之外,金融行业的委员们都普遍呼吁,应该给从事涉农业务的金融机构以响应的政策支持或补贴。


(责任编辑:蒋柠潞)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