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听证代表:不了解方案详情难以判断哪种价格合理

2013年05月08日 15:24   来源:北京晚报   孙颖 贾中山

    郑实: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科技质量部部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市政协委员

    企业不能自晒账本应由第三方评估

    对于出租车调价的两个方案,我更希望知道这两个价格是怎么测算出来的,目前公布的方案还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不能说我个人感情倾向哪个方案,应该有个理性客观的分析。

    目前的方案起步价和低速价格都已经上涨了,在这个基础上我认为每公里价格不应该上涨得过高,否则虽说理论数值上出租司机收入能增加,但整个价格上涨会不会让打车的人望而却步?会不会有很多人放弃打车?会不会导致非高峰时期空驶率更高?司机会不会反而挣不来钱?我认为这些都是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北京打车难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问题。我认为这涉及出租车定位以及管理运营模式等问题。北京出租车数量在大型城市中是名列前茅的,在外国出租车的定位是奢侈的东西,像北京这种天天打车上下班的情况是一般人很难承受的。现在的出租车定位也许从局部上看、长远上看是合理的,但是在交通大系统的整体发展上看,又是相对不合理的,在北京现行公共交通达到便捷、舒适、准时需要较长的过程情况下,出租车应定位为城市公交的重要补充和绿色出行方式的补充,不能一方面听任市场需求不足,无奈地放任盛行的“黑车”填补着市场空白,一方面又坚守着出租车总量控制的底线,至少是有一个过渡阶段,应当适当的放开总量,将来公交完善后根据市场需求可再逐步减少。

    另外,影响出租车良性发展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行业垄断。比如说,北京市6万多辆出租车,每日运载乘客仅190万人次,而上海市5万多辆,却能日运载达到314多万人次。司机认为承包指标“份钱”过高,而出租车运营公司及行业协会认为利润微薄,这成为社会各界和司机们广为质疑的问题。出租车公司运营成本应公开透明,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实现,不是“自晒账本”;另外还要从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上入手,而不是简单抱怨利润太低,改进管理运营模式,通过管理运营模式的改进提高利润率。

    关平

    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总地质师市政协委员

    理顺价格更要鼓励竞争

    因为在外地出差,我并没有看到出租车调价的详细材料,至于倾向于2.6元方案还是2.3元方案,要等了解详细的测算方案才能确定。

    关平说,近年来很多物价都上涨,出租车价格适当的做一些调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须有精确的测算,要测算运营情况、司机收入、司机福利、公司盈利等方面。解决打车难得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对那些经营不善、服务不好的公司要加强管理甚至予以处罚,维护出租车行业的正常运营。

    目前北京市出租车行业采取的是准入制,应该引入竞争机制,促进那些服务好的、规范的企业发展,最好是能够引入新的资本。像出租车这类服务性行业,一定要在理顺价格的基础上鼓励竞争,把行业运行好。

    纪海英

    北京国道通公路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工程师市政协委员

    改善打车难不能头疼医头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也没有看到出租车调价的详细材料,至于我个人倾向于2.6元方案还是2.3元方案,还是要等详细研读材料后再确定。

    大家都说打车难,北京市人口这么多,靠增加车辆也不现实,虽然我是做道路研究的,也想不出哪个办法能一下子解决打车难的问题。

    我觉得,之所以出现打车难,是因为北京市其他交通还不够完善,缓解打车难是个系统的工程,包括加大公交投入、加快轨道交通发展、增加公交专用车道等。仅靠从出租车层面上解决是很难的。

    宋慰祖

    民盟北京市委

    最终应通过市场来定价

    从我个人感觉来说,这两年确实不好打车,我认为主要原因是现有的6万多辆出租车没有完全上路。出租车不是基本的公共交通服务,公交车才是基本公共服务,满足老百姓的基本出行需求。出租作为一种补充,是为那些办急事儿,不愿挤公交车,希望更快到达、乘坐更舒服的人服务的。

    出租车价格究竟是涨到2块多还是3块多,都不应该是我们讨论的问题,应该由市场来调节,应逐步走向市场化。价格太高没有人坐,价格太低企业赔钱。企业利益要最大化,同时也要考虑消费人群的承受能力。过去一部手机卖多少钱,现在一部卖多少钱,应该通过服务水平和行业技术的提高,让企业的经营成本不断下降,然后增加效益,而不是通过频频提高出租车运价,要通过企业化运营形成竞争,形成一个合理的出租价格。

    现在油价上涨,车辆维修保养价格上涨,出租车价格保留在过去的水平,无论司机收入还是企业盈利都在下降。但是涨价也要考虑居民的承受能力,可以适度地涨一点儿,我个人同意涨到2.3元这个方案。

(责任编辑:朱丹)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