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局部债务风险凸显 新一轮排查山雨欲来

2013年05月21日 08:58   来源:中国证券报   陈莹莹

  偿债洪峰将至 地方平台贷顶风冒进

  今年初以来,受实体经济有效需求放缓等多重因素影响,不少商业银行发放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动力较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3.49万亿元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将在未来三年内到期,而2013年和2014年将迎来还款高峰期。

  近期监管层在多个场合表露出对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担忧:一方面银行信贷偿还压力没有减轻,另一方面非信贷“隐性”债务大量增加。而目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特别是在各地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还款能力难以明显改善,且不排除局部地区出现债务危机的可能。

  银行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商业银行对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是“有保有压”,坚持投向资质优良的平台项目,尤其倾向于投向城镇化建设相关项目。也有部分人士担忧,一些地方融资公司打着城镇化的旗号,因盲目扩大融资而增加信贷风险。据了解,监管层可能正酝酿更大规模、更细化的地方政府债务“排查风暴”,出台更严厉的监管措施,最大程度控制风险。

  “钻空”城镇化 20万亿投资需求涌动

  银监会日前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2013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下简称“10号文”),收紧了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银行融资渠道,但一些商业银行从“10号文”中发现政策“松动”的迹象。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透露,该行总行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2012年和2013年的监管口径进行对比,虽然没有明确全面放松,但在一些方面有所松动。最直接的是,今年不再给商业银行下达平台贷款压缩指标,而去年仅该行的全口径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就压缩超过百亿元。另外,总量控制中取消了“融资平台贷款余额较2011年末不得增加”的具体要求。

  上述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监管层对于地方融资平台的动态调整风险定性,今年也出现明显变化。即地方融资平台项目究竟是全覆盖、基本覆盖、半覆盖还是无覆盖,这在去年由各地方银监局认定改为由各商业银行认定。“虽然监管部门还是要求商业银行审慎合理测算融资平台自身现金流,并按季上报监管机构,但商业银行在客户选择、贷款投向方面的自由度已相对扩大。”

  也有银行业内人士发现,“10号文”中明确支持城镇化建设融资,对于具体投向和细则并没有进一步明确。一位国有大行信贷部人士坦言,“没有细则就只能是各家商业银行自己摸索,按照我们的思路,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房地产等就是最直接、风险也最低的项目。”

  上述国有大行人士表示,今年以来,各家商业银行非常默契地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稍微松动”,比如之前的平台贷到期,银行就把授信额度用在新的项目上,这和以往直接压缩规模不一样。而且,商业银行也从以往的“闻平台贷款色变”悄然转变为“积极布局、寻找客户”。“和2008年的情况不一样,商业银行现在重点选择资质优良、省级以上、城镇化相关的平台项目。”

  对于商业银行态度的变化,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目前掌握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数据发现,虽然平台存在风险隐忧,但普遍情况比较乐观且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在城镇化建设推动的大背景下,各地方政府的投融资需求空前旺盛。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坦言,政策放松或是基于稳增长的需要。“监管层也希望商业银行能够有保有压,如果全面封死贷款,那么地方融资平台就可能出现重大风险。”

  在刚刚过去的三个月时间里,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投资规划。仅就目前各地已公布的数据而言,全国各省、市、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已逾20万亿元,其中四川省为4.3万亿元、贵州省为1.7万亿元、广西省为1.5万亿元、江西省为6694亿元、广东省为7869亿元、云南省为3770.55亿元。

  地方扩大投资无疑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表示,“20万亿元地方投资规划,与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实行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有本质区别,该计划是各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长期规划。若后期出现资金链断裂,则有可能引发局部性金融风险,加剧地方债务风险。”

  记者了解到,最近两年在云南、四川等地已相继曝出融资平台贷款还款违约问题,某些公路、基建等项目难以还本付息。

  忐忑“迎大考” 3.49万亿平台贷将到期

  近期中央对融资平台风险的关注度有所提高,主要担忧地方债务扩张规模是源于换届效应带动的投资冲动。而今年我国20多个地区将经济增长目标定在10%及以上,而为了实现经济高增长,对地方政府而言,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扩大投资。由于从银行获得贷款受到严格监管制约,导致融资平台的非信贷渠道债务总量增幅较大,这其中的风险不容忽视,甚至不排除局部地区出现债务危机的可能。

  “平台贷款风险监管依然面临较严峻挑战。”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最近一次银监系统内部会议上表示,今年地方政府在换届完成后,极有可能产生新的投资冲动和较大规模投融资需求,从而使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总量控制面临较大压力。

  尚福林称,贷款到期时间较为集中,财政代偿压力较大,预计共有3.49万亿元贷款将在未来三年内到期。2012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9.3万亿元,已超过2012年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1.5倍,如果加上通过债券、信托等渠道融资的债务规模,这一比率将更高。

  尚福林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审计署资料显示,2012年和2013年到期的额度分别约为1.8万亿元和1.2万亿元,合计占2010年底债务余额的28%左右。包括惠誉、穆迪等国际评级机构则以“中国经济转型可能面临的波动以及不断积聚的地方债务风险”为由,先后下调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和展望。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认为,中国经济面临最大的风险在金融领域,而在城镇化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预防金融风险。城镇化过程中的过度借贷,将会促成金融方面危机的发生。

  连平表示,虽然当前我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整体可控,也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但从短期看,地方政府偿债仍有压力,短期还款高峰还没过去,2013年和2014年将迎来还款高峰期。

  他指出,在现有的融资平台中,地市级以下的平台(县或县以下)偿债能力较弱。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一方面经济结构单一,收入来源有限;另一方面,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未来三四线城市房价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回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未来增长空间有限,从而可能发生偿债困难,尤其是县级以下新的地方融资平台有这方面苗头。

  连平认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下,一些地方为了获得更多融资,以新型城镇化为由,包括县级以下开发区、镇等也希望通过建立这种平台来扩大融资。但由于较低层级政府的管理水平低、经济基础弱、收入来源少、风险相对较大等,这可能会对某个地区本已不小的偿债负担带来新的压力,从而增加这一地区的平台债务违约风险。另外,在目前的存量平台中,有一部分融资主体的资产负债率在明显上升,有的地区已达到80%以上。

  监管“出严招” 全口径排查山雨欲来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研究部署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时明确提出,要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措施。

  对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国家审计署2011年发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的相关债务达10.7万亿元。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曾表示,各级政府债务总规模目前不超过18万亿元。他还称,“根据财政部提供的中央政府担负的国债,再以2010年地方政府审计债务为基础来推进,估计目前我国各地政府的负债规模应该在15万亿至18万亿元左右,而目前我国GDP为50多万亿元。”由此推算,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约占GDP总量的35%左右。但是,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不久前透露,地方政府负债估计超过20万亿元。

  专家表示,地方融资平台的非信贷融资方式迅速发展,而这些债务规模目前并未有官方统计,未来更严格、更细化的全口径排查或“山雨欲来”,并不排除推出更严厉监管措施的可能。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2009年以来,中国地方平台债务上升到GDP的20%左右,一些地方出现偿债风险。随着监管层收紧银行对平台贷款,从2012年开始,地方平台转向以信托贷款等方式的融资,地方债务风险开始以新的形式得到体现。“中国地方债反复出现风险的原因,是由于大规模的地方融资需求与‘阳光融资渠道’(地方政府债和城投债)的严重错配。”

  马骏表示,在不进行改革的情况下,中国政府的债务占GDP的比重,在2050年将超过100%。在一系列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与金融关系,包括事权划分、财权划分、转移支付、地方债务等问题中,地方债务最可能构成系统性和宏观风险问题。

  连平指出,去年以来,城投债、信托计划、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发行规模快速增长。相对商业银行来说,实施非信贷融资的非银行机构规模相对较小,大多数机构的发展才刚刚起步,风险管理能力相对银行较弱,非信贷融资过快发展有可能使风险快速累积并向银行机构转移。

  他预计,相关部门可能已经着手开始新一轮全口径排查,而且会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以地区为主体的债务规模,二是以平台公司为主体的债务规模,监管层一定要对规模大小做到心中有数。


(责任编辑:魏京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