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分级基金市场中的"逆袭" "贫富不均"的分级基金

2013年06月10日 07:14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为中国基金业的一项重大创新,自面世以来,分级基金就成为各大基金公司争相发展的“香饽饽”,数量急剧上升。但在貌似风火的发展势头背后,分级基金却很快患上了中国基金业的“通病”: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而实质性创新步伐却渐缓,这导致分级基金的“基尼系数”快速上升——少数分级基金动辄数十亿元甚至近百亿元的规模,但大多数分级基金则仅有几亿元甚至几千万元的规模,“贫富不均”的现象十分严重。

    来自金牛理财网的统计数据显示,包含股票型和债券型,目前共有市场存续的分级基金73只,其中股票型的38只,债券型的为35只。但若观察这些分级基金中可上市流通的份额情况,则会发现,纳入统计的128个分级基金子份额中,截至6月6日仅有11只期末流通份额超过10亿份,而期末流通份额在1亿份以下的则达62只,其中,领头羊银华锐进的期末可流通份额高达99.2亿份,对应的银华稳进同比例的份额也为99.2亿份,垫底的诺德深证300指数分级B和分级A均只有54.34万份,二者相差超过一万倍。若将分级基金的子份额合并计算后得出的分级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单从份额角度考虑,可统计的分级基金上市流通份额规模首尾相差仍超过一万倍。

    除资产管理规模外,同样差距悬殊的还有上市交易分级基金的日成交量。来自金牛理财网的数据显示,以6月6日为例,纳入统计的分级基金子份额中,当日成交量超过1000万份的仅有12只,占比不过一成左右,而日成交量低于10万份的也有12只,其中最低者日成交份额竟然只有100份。如果说资产管理规模贫富不均体现的是基金公司品牌影响力、营销实力以及产品创新能力等综合因素的差距,那么,上市交易日成交量的悬殊则清晰地表明了投资者对不同产品的偏好若冰火两重天,这种过度悬殊的偏好,让众多仍跃跃欲试加入分级基金战团。

    “贫富不均”的既有格局,似乎意味着分级基金的优质资源已被瓜分殆尽。从目前态势来看,少数抢跑者如银华基金、信诚基金由于起步较早且战略定位清晰,在分级基金市场上成功塑造了自己的品牌效应,并在一、二级市场的联动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运作风格,吸引了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的大量投资者参与交易,从而占据了分级基金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后进者从一定程度来说,需要面对的是市场资源逐渐稀缺和开发、维持费用不断攀升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在过去数年品牌效应和市场风格的双重影响下,大多数投资者已经逐渐固化自己的偏好,这令后进者企图通过差异化竞争获取优势变得艰难;另一方面,由于市场资源的稀缺,后进者若要开发出有吸引力的分级基金产品,需要更多的投入,而若产品上市后日成交量不佳,还需引入资金来“帮忙”做市,这也将是一笔不菲的费用——如果运作不当,分级基金不仅不会成为基金公司的新财源,反而可能成为一个难以甩开的新包袱。

    在分级基金日渐固化的既有格局下,是否意味着不再有新机会出现?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笔者看来,分级基金市场中“逆袭”的机会依然不少,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基金公司的勇气和实质性创新能力。观察已有的分级基金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少数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分级基金之所以能领跑,得益于其所属基金公司在战略上的高度重视。如银华基金,正是由于公司将发展分级基金列为公司至关重要的发展战略,在人力、财力以及营销支持等多方面倾斜资源,敢于下“血本”,方才逐步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才能在分级基金市场中独步天下——银华基金并不是首只分级基金的创始者,但其随后发行的多只分级基金却无一例外地成为市场追捧的对象,其战略重视功不可没。因此,基金公司若想在分级基金既有格局下“逆袭”,必须要在战略上真正重视,有高投入、缓回报的长远发展心态。仅仅抱着分一杯羹,小投入、大回报的急功近利心态,是不可能在分级基金竞争中成功的。

(责任编辑:刘佳)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