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产业链中间环节的饲料企业可谓“人在中游,身不由己”:上游受原料成本波动影响,需看“天气脸色”;下游受禽肉产品价格影响,易跟随“猪周期”等禽肉养殖周期而波动。
今年以来,经营形势更为恶劣的饲料行业亟须打破这一“中游魔咒”。业内人士介绍,饲料企业规避市场风险有两种手段,一是扩张产业链、实现规模化发展,但随着产业链延长,这一手段的边际效应在递减。二是参与期货市场抵御风险。
据悉,随着产业链整合规避风险的边际效应递减,期货工具便成为企业争相追逐的“金钥匙”。业内人士指出,2008年之后,全行业经历了豆粕价格的过山车走势之后,随着行业整合度不断提升,饲料企业积极参与期货市场,相关期货产品成交量大幅提升。
不过,由于技术、人才、意识等多方面的差异,饲料产业链上不同企业运用期货工具的水平参差不齐。“国际贸易商有独立的研发团队,操作水平最高,属于精锐部队;国内压榨企业水平尚可,属正规军;而饲料企业则是后备部队,目前水平不高。”业内人士评价道。
饲料业的“中游魔咒”
饲料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上游受原料成本波动影响,下游受禽肉产品价格影响。其中,上游原料成本要看天气脸色,下游禽肉属于生鲜产品,受疫情、食品安全等突发事件的影响较大,加上养殖本身的周期性也使得饲料养殖企业的利润会频繁波动。
“归根到底,不考虑突发事件等偶然因素,饲料业的中游魔咒主要是天气和养殖周期。以豆粕为例,其原料主要使用进口大豆,最终还要看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大豆主产区的天气脸色;而下游需求主要来自生猪养殖,养殖企业的生猪存栏量则始终受困于‘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即‘猪周期’。”业内人士总结说。
饲料企业的“中游魔咒”在2012年和2013年的豆粕市场上表现得最为明显。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豆粕期现市场同步走出大熊市,国内豆粕期价从当年最高点4291元/吨跌至2113元/吨,此后进入震荡格局,直到2012年6月美国“天色骤变”。
2012年6月,拉妮娜现象使美国遭遇了56年以来最严重干旱,大面积旱灾席卷了全美约2/3的地区。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大豆主产国,持续的高温干旱给处于生长关键期的大豆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时,大豆主要出口国巴西和阿根廷同样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大豆减产的强烈预期很快传导至国内,豆粕价格于是一路狂飙突进,最高曾涨至2008年的高点4770元/吨附近。
雪上加霜的是,2013年上半年下游“猪周期”魔咒开始发力,由于生猪供给过剩,加上黄浦江生猪死亡事件影响,国内市场生猪价格持续下降。“在这两年猪价大幅下跌中,养殖利润几乎为零,而上半年的禽流感事件以及猪肉价格的低迷,更是将养殖企业推向亏损的险境。”安徽嘉丰粮油饲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聂士国叹息道。
生猪养殖景气低迷,意味着豆粕需求跌至谷底,而豆粕供应面依然宽松,使得豆粕期现价格均在低位徘徊。国际四大粮商之一的路易达孚(北京)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涛坦言:“今年以来,供过于求的局势使饲料行业的贸易环境和加工环境进一步走差,即使是规模化程度高的大国企,今年盈利状况也开始恶化。”
尽管近期猪肉价格因前期供应多度萎缩而连续上涨,猪粮比价在7月底重新回升至6:1之上,但要跳出困扰养殖业多年的“猪周期”并非易事。为求解中游魔咒,近几年,国内大型饲料企业借助规模优势和产品开发优势,不断加快产业整合步伐,已进入纵深发展阶段。据某大型饲料估计,在过去的五年中,全国1.5万家饲料企业已经减少到1万家,预计未来五年还会再减少5000家,更大胆预期全国最终将保留约500家规模饲料企业。
期市寻求“金钥匙”
“饲料企业规避市场风险有两种手段,一是扩张产业链、实现规模化发展,但随着产业链延长,这一手段的边际效应在递减;二是参与期货市场抵御风险。”东证期货分析师李想指出。
大商所数据显示,产业客户参与期货市场的热情也十分高涨,2012年大连玉米、豆粕期货的产业客户日均持仓量占比分别达到42.76%和42.25%,产业客户交易量占比分别为16.83%和8.68%。
“前三十强的饲料企业都在积极参与期货市场,都在学习怎么把现货采购和期货市场联系起来规避风险。经销商能生存到现在的,没有谁能离开期货市场。”路易达孚(北京)贸易有限公司豆粕销售经理王莉说。
参与期货以规避市场风险已成为业内共识,但不同企业的操作方法不尽相同,延期点价(即移库)和基差交易是目前常见的策略。
“如果期货价格看涨,就加大豆粕库存,若看跌后市,则采取‘移库’来规避风险。”新希望(10.59,0.00,0.00%)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商贸原料部总经理吴祥生表示,所谓移库,即先把货交付买家使用,并不定价结算;然后在约定期限内,买家可在有利情况下再和卖方定价结算。
新希望集团从2006年开始使用移库并沿用至今,2012年9月份美国干旱天气炒作之时,豆粕现货价格一度涨至4500元/吨,接近2008年4800元/吨的最高价。“当时市场看空氛围浓厚,公司预计反弹可能结束,当即从油厂购入豆粕以满足供需,但约定一个月后结算。随着行情步入下跌,趋势逐渐明朗,10月份公司在4000元/吨的价位结算,其间便有500元/吨的盈利空间。”吴祥生说。
目前油厂的移库策略主要针对经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以保障其市场占有率,同时油厂也会在期货市场进行套保,以规避价格风险。
相对移库策略是另一种基差交易策略,但在国内运用较少,主要是路易达孚和嘉吉等国际粮商在使用。基差代表现货与期货的价差,例如,路易达孚与下游饲料企业客户签订2013年9月交货的豆粕基差交易合同,并约定一个固定基差,客户便可以在合同签订日之后至9月1日前期货市场任何一个交易日点价。只要期货价格曾击穿该客户点价的价格,该笔基差交易便视为达成,双方最终的现货交易价格为期货点价价格加上双方约定的基差。
“当买入和卖出都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对冲以后,我们对市场价格的绝对涨跌便不再敏感,而只关注基差的变化。”陈涛指出,除了规避市场价格风险外,基差交易还有利于降低供需双方的价格谈判成本、保障商品销售及采购的连续性。
企业实力参差不齐
由于技术、人才、意识等多方面的差异,饲料产业链上不同类型企业的期货工具运用水平差别较大。“外企有独立的研发团队,操作水平最高,属于精锐部队;国内压榨企业水平尚可,属正规军;饲料企业则是后备部队,目前水平不高。”业内人士评价道。
也有人通俗地说:“在期货工具运用方面,如果说外企是研究生,那么油企就是高中生,而饲料企业目前或许连初中生水平也达不到。”
上述评价揭示出两点现状,一是国内企业与外企的横向差距较大,二是同属饲料产业链上的压榨企业和饲料企业也存在落差。
在此前的行业调研中,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缺乏专业人才是国内饲料企业公认限制其运用期货工具的最大瓶颈。面对与外企的巨大落差,中粮集团油脂部副总经理昌木平坦言:“我们的经销商、中小客户参与期货市场的程度非常低,实力也不够。比如外企主导的基差交易,双方都要在期货市场上操作,然后通过期转现或者协议对冲,这对专业人才要求较高,我们以前完全不做,今年才开始尝试这一模式。”
“路易达孚的基差管理,头寸做得不错,但中小饲料厂没有专业的团队,头寸管理没有能力做,整体不具备参与基差交易的条件。”杭州某饲料企业负责人也表示。
除了人才之外,企业的研发投入也是原因之一,外企在这方面则是佼佼者。“路易达孚等外企有专门的研究团队,他们投入很大,做套期保值和投机的人员不是一拨人。”业内人士透露。
如果抛开外企,仅对比国内的油厂和饲料企业的话,某饲料企业负责人分析认为,企业参与期货的主要障碍,首先和企业家有关系,企业家的理念和视野决定了企业参与期货的热情和研究动力;其次,目前期货品种不齐全,不能完全覆盖产业链风险,目前还是单向套保,锁定了原料风险,但下游风险依然存在,而油厂上下游皆有期货品种可以套保,因此饲料企业十分期待生猪、鸡蛋、肉鸡等品种的推出;第三,饲料企业参与度没有油厂大,也和买卖双方力量不均衡、投资者结构相关,而且饲料厂的整体管理水平不高,还要通过收购、兼并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