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熬过转型期阵痛 创新领域寻找投资机会

2013年08月26日 07:41   来源:金融投资报   

  七八月低迷的经济数据使一份两年前的内部报告会文件再次重新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其作者李佐军作为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因为在报告中预言猜测两年后的中国经济潜藏问题可能集中引爆而更受推崇。

  不过,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高峰论坛上,李佐军博士再次澄清了部分事实,上述观点的提出是在五年以前,彼时他表示未来中国经济将呈现“V+U”型走势,预计2015年以后国内经济将再度恢复乐观。李佐军认为,无论是企业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面临当下转型中的复杂与困难局面,都需要抛开旧思路,寻找新机遇。

  经济形势:痛苦转型后继续乐观

  投资、出口、内需拉动三驾马车走向不一致;CPI和PPI增长不一致;工业用电量低于工业产值;新增货币和信贷投放高于去年,但国内经济增长量却低于去年;地方财政收入仍然较高,但百姓实际收入和实际购买力却在下降……这是李佐军针对当下国民经济的复杂状况而总结出的几大矛盾之处,而高房价、产能过剩、潜在的金融风险等问题重压在前,也加大了经济增长的难度。由此,李博士得出未来两三年内中国经济将经历痛苦转型的结论。

  不过,在中期的震荡之后,李佐军预测,2015年之后将重现乐观局面。“我对中国经济总体保持乐观的理由在于,转型中结构生产力会极大地释放,城镇化、工业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蕴藏了很多机遇。” 西方国家城镇化工业化进展已基本完成,经济增长只能依赖于要素投入的增加和技术持续进步,而国内“两化”事业持续进展还有很大红利可供挖掘。

  其次,制度变革也会导致生产力大释放。纵观2013年经济形势,各项政策正悄然生变,从数量型追求短期的增长向效率与效益兼顾谋求中长期的增长,从需求边的拉动方式到强调改革红利、结构升级、创新驱动的供给边的拉动方式,政府作用在逐渐向市场作用倾斜,以往加息、减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较频繁的宏观政策变化也开始向稳定的政策过渡,开始用制度改革来拉动经济增长。

  另外,西方国家引以为靠的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国内仍然有效。生产要素升级、信息化程度提高等措施将继续发挥功用。不过,李佐军表示,曾经高速增长的时代必将一去不复返,他对国内经济的乐观看法是建立在“中速到低速的增长”之上。

  企业投资:结构升级和绿色低碳

  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大,企业发展逐步进入了高成本时代,土地、房价的高成本逐渐向原材料、能源价格、人才、资金、知识产权、物流等方向扩散,在“十二五”发展的中后期阶段,企业面临着日渐严峻的挑战。

  不过,挑战面前机遇更多,李佐军指出,消费结构的升级,已经从解决温饱到消费耐用品,最后到住和行两方面,未来围绕“学乐康安美”的主题,必将在教育培训、平安健康美丽等领域诞生新的增长点。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国内经济至少在未来20年内能够继续分享城镇化的成果,在几亿农民进城成为城市居民的过程孕育了无数的新消费和产业增长空间。重化工业经历了过去十年的快速增长,预计未来还可以经历十年的战略发展时期。和过去的量的爆发式增长不同,李博士指出,重化工业也同样面临转型的问题,未来十年需要以质取胜。

  此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新规划新政策的推出、国际产业转移重组等,也都为各个企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平台。李佐军指出,要准确把握诸多机遇和挑战,可以结合消费者认可和各国政府鼓励发展两方面来考虑,具体来说,节能环保产业、生态产业、海洋产业、信息产业、绿色制造业、大文化大健康产业等,兼具结构升级和绿色低碳特征,是未来企业投资的重点方向。

  个人投资:教育与健康零风险

  “2013半年多时间,部分城市部分地区房价甚至已经飙涨30%以上,这一结论并非来源于统计数据,而是个人体验。我在北京西四环外有一套房子,经常被中介骚扰,烦不胜烦。年初时中介报价600万,前一阵已经涨到了850万。”李佐军表示,如果是刚性住房需求,可以放手解决。虽然目前部分城市房价仍然快速上涨,但投资房地产则需要格外谨慎。“快进快出可能还有一定操作空间,但长期来看,哪怕困难重重,房产税迟早也要铺开征收。”

  对于A股市场,李佐军也建议个人投资者谨慎对待。资本市场历来是经济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具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特色,在实体经济正处在转型阶段、并未完全走出低谷的时刻,资本市场面临波动调整的可能性很大,普通个人投资者需要格外谨慎。

  相反,投资健康和教育领域所要面临的风险很小。从个人投资角度讲,教育和健康的投资只有回报没有风险,不过这两项投资无法用会计科目明确反映,只能交给时间来检验。从产业投资出发,健康和教育的相关投资符合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也符合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潮流。作为大众基本消费项目,教育和健康投资前景十分看好。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