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金融改革所释放出的刺激经济增长的能量值得期待。”今天上午,在杭州举行的第六届WTO与金融工程国际会议暨第一届全球浙商创新论坛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迈伦·斯科尔斯这样评论中国正在进行的金融改革。该论坛由浙江工业大学主办。
全球的期货期权定价机制都是以迈伦·斯科尔斯的理论为基础,因而,当年逾72岁的迈伦·斯科尔斯第三次来到杭州,依然能迎来一大批企业和学术界的追随者。
企业互保危机如何化解
诺奖得主斯科尔斯在杭支招
金融改革承担重任
“美国经济正在进入恢复阶段,但是进程非常缓慢。”这位经济学者判断。那么,在此基础上的世界经济将如何推进?刚刚走出金融危机阴霾的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又将如何相互影响中继续发展?金融改革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承担起怎样重要的任务?迈伦·斯科尔斯就着当下的经济热点问题,娓娓道来。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中小企业也进入快速增长的通道;同时,美国自从“9·11事件”之后,作为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不再,再加上2008年以来的欧债危机等,斯科尔斯分析,理解当前世界经济中的这些热点主题,对看清楚全球经济走势很重要。
那么,到底未来10年里,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在哪里?斯科尔斯的观点也十分鲜明:主要有来自三个领域——高科技、新能源和人民币国际化。
“技术创新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主题。” 斯科尔斯说,现在的美国崇尚制造业回归,通过将生产带回国内,美国正在大力发展机器人技术、无人驾驶汽车等高科技,超强的创新制造力带动着美国经济复苏。与此同时,新技术的第二个增长区域在研发测试。因为接近终端消费者,美国可以成为新技术测试的主要执行者。
页岩气、智能电网、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让新能源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大亮点所在。斯科尔斯介绍,节能、绿色技术的发展,正在帮助美国逐渐摆脱对中东地区石油进口的依赖度。未来10年,能源的消费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他看来,同样的变化也正在中国发生。“在中国,水、天然气等能源都是稀缺资源,中国未来需要借助技术的发展,不断降低自身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度。”
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被他视为驱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所在。“中国的监管层正在加速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正在中国发生的金融改革,是释放出巨大创新发展动力的领域。” 斯科尔斯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能够满足消费者、储户以及制造企业加入国际化潮流,这对中国经济发展来说会是跨越式的。
对中国认识颇为深入的斯科尔斯同样注意到了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在他看来,改革的一些新政策包括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通过在自贸区先行先试,会逐步推广开去,这种方式能帮助中国金融改革一步步迈向实质性进展。
银行可共建信用评估体系
现在的浙江经济,也处在转型的关键点上。浙江在金融方面,也面临着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担保链互保圈危机等问题。在金融改革大势下的浙江经济,又将在这波改革大潮中做些怎样的准备?斯科尔斯同样也给出了他的看法和建议。
“中小企业出现倒闭等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他们过度依赖银行的短期融资,他们应该学会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的发展,诸如上海资本市场。”
斯科尔斯认为,金融改革对于经济发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承担着六大功能: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提供个性化的交易、增加经济的灵活性、风险共担机制、提供市场化的定价信号,增加流动性以及降低交易成本等。
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应该过度依赖银行融资,企业应该更多地学会利用资本市场使用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同时,银行在未来的改革中也需要转变经营方式,以更接近企业的运作方式运营,完善其价值链评估体系,为企业融资、个人投资等提供多元化的投资体系,让个人投资者也拥有更好的参与投资渠道。
“我认为银行利用互保来放贷并不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 斯科尔斯分析,事实上,这种互保机制不仅不会降低风险、反而会加大经济的系统性风险。他建议浙江的银行业可以由几大主要银行出资的形式,设立一个专业性组织,提供信用评估,改变现在依赖担保的贷款模式。斯科尔斯以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企业融资模式为例,当地的企业融资通常没有资产作为抵押,银行的放贷主要是以企业生产效率作为主要评估内容。
不要过度风险投资
迈伦·斯科尔斯除了是全球知名的经济学家,在学术上建树很高,同时也是一位热衷于投资的实践者。
他曾创立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在1994年至1997年间,LTCM业绩骄人,与著名的量子基金、老虎基金、欧米伽基金被称为国际四大“对冲基金”。但曾取得骄人战绩的这家公司,却也在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里造成46亿美元的巨大亏损,后被美林、摩根出资收购接管。这是金融行业至今还在念叨的一个风险案例。
当记者问其此前的投资经历,斯科尔斯并不讳言:“金融危机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超出了投资者的承担限度。要谈到经验总结,就是我们在投资时,必须客观评估自己的承受力,不要过度风险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