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补贴、渠道拓展等政策力,无疑是推动我国手机用户从2G向3G迁移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加速了智能手机在中国的普及进程。但在此过程中,运营商挟其优势,将庞大的销售量作为一种推销渠道,将多种应用软件预装进定制机内,以开拓增值业务。但这一情况常常对消费者造成困扰,甚至权益的侵害。附着在这一过程中的,还有众多利益吸食者,他们共同构成了一条隐身于手机屏幕内的“食费”利益链。
中秋节前,四川的李冰以“受害者”身份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爆料,称其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以非定制机价格购买了一款某品牌的定制手机,而前者价格高于后者。
记者调查后发现,李冰的爆料背后潜伏着一条涉及手机厂商、运营商、第三方应用软件公司、应用软件销售代理商、刷机公司等多方参与的“食费”利益链条。
讲述 一次怪异的购机经历
进店买手机,未被问需求却被一直追问手机号码的运营商归属问题,此等怪事就发生在李冰身上。
据李冰称,今年8月底,他在成都迪信通某门店看到店内在做节前促销活动,承诺低价保障等诱人条件。经过促销员一番热情推荐,李冰花了2399元购买了一部某品牌手机。这与店内明码标价的2499元原价低了100元钱,李冰觉得赚到了。
手机买到手后,烦恼随之而来。一周后的周末,这部手机被家中小孩拿去玩,就一两小时的时间,李冰手机里原有的80元话费就用光了,还导致欠费停机。
疑惑之下,李冰随即拨打了该品牌手机的客服热线。不料,客服人员回答说,李冰购买的是某品牌移动版,也就是移动定制手机,携带有运营商捆绑的预装软件。客服人员又告诉李冰,该手机品牌型号为中高端机型,预装的应用都可以删掉,以后不会有类似问题出现,只有低端手机才不能删除这些软件。
李冰这才恍然大悟:为什么他在选手机时,手机促销员问得最多的并非他需要什么样的手机,而是他的手机号码是移动、联通,还是电信的?对手机不太精通的李冰感到很奇怪,促销员给他的解释是:选择匹配的运营商机器,会让手机上网速度更快。
为了证实自己购买的手机确实是定制手机,李冰上京东商城查看,结果让他大跌眼镜,该款手机移动版的售价仅为2288元,还参与网站礼包赠送活动。在京东在线客服的问答版面,李冰看到自己想要购买的“裸机”,即非定制手机为公开版,客服明确回答,“公开版的意思是没有运营商”。
李冰回忆,在整个购买过程中,迪信通手机促销员从未向他提及有公开版或者“非定制机”,他是花了高价购买了有潜在流量陷阱的定制机。李冰认为,迪信通的促销员在销售过程中存在偷换概念的嫌疑。
听完李冰的讲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即走访了北京某迪信通手机卖场,并经历了相似的购买过程。
调查 应用预装已成通行规则
在北京某迪信通手机卖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向手机促销员问起上述品牌手机相应型号的价格,促销员答非所问:“你用的是中移动还是中联通的手机号?”
记者当即表示不需要定制手机,要“裸机”(即非定制手机),促销员回应,所有的手机都是 “裸机”,但需要根据顾客手机号码运营商支持的网络来匹配手机,这是从配置的需要考虑。
说着,该促销员拿出一款真机,指着印在手机后盖上的运营商Logo说,“每款手机支持的网络不同。如果买联通版,最低价可以在标价 (即2499元)基础上优惠100元;如果买移动版,可以优惠200元,因为移动要推4G,做促销。”
当记者问起手机内是否有预装的应用程序时,促销员马上回答,“不想要的都可以删掉,也可以帮你下载你想要的。”记者又问,“其他机型是否也可以删掉预装应用”,对方答,“不一定,要根据型号”。
为了证实混淆概念的做法不止发生在上述一款手机上,记者在酷派的体验店也遇到了类似情况。
针对消费者如何区分定制机和非定制机的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询问了宇龙酷派厂商的相关工作人员。该人士表示,在3G时代,整个产业链已经被运营商主导。作为“中华酷联”的一员,酷派与其他三家主流厂商采取的策略,都是与运营商捆绑的销售策略,在市场上,这些定制机占到绝大多数。除了有运营商补贴,定制机的机身上通常印有运营商终端定制的Logo,也会预装一些运营商软件。
也就是说,机身后盖印有运营商Logo的手机均为运营商版的定制手机,而非上述迪信通促销员所说的“裸机”,因未及时告知,从而导致上述消费者李冰使用内置运营商应用产生流量流失。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北京汇佳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邱宝昌对此表示,根据他了解到的情况,预装软件难卸载,卸载后难保修,这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手机“三包”规定,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行业解剖 三种途径隐秘分食收益
在智能手机时代,运营商对渠道的主导能力越来越强,运营商通过定制手机捆绑服务套餐,利用集中采购、销售、话费补贴等手段,全面介入移动终端设计、开发和验收过程。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所谓“移动版”就是中国移动的定制手机,内置移动运营商的应用,比如有MM商城、咪咕音乐、移动WLAN热点等,只支持移动卡的3G信号;“联通版”的内置应用包括沃商店、沃阅读等,只支持联通卡的3G信号,“电信版”只支持电信3G。
GfK中国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手机市场3G智能手机零售量已超过1.5亿部,其中,运营商捆绑市场销售的3G智能手机已达8800万部,占比近六成。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手机渠道销售经理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时下国产手机品牌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预装,主要有三个渠道:第一种即与运营商合作定制,运营商将相关应用预装进定制手机内绑定;第二种是手机出厂时,手机厂商自己预装应用程序,一般是将应用程序内置入手机系统内,从而使消费者难以删除;第三种方式便是销售商与厂商合作,以渠道推广作为筹码,或后期刷机预装应用程序。
该销售经理说,第一种方式中,“运营商这么做,是为了与第三方应用服务提供商争夺用户,因为伴随传统的通话和短信业务收入不断下降,运营商正好利用这一方式开拓增值业务。手机厂商跟哪一方合作都不吃亏,更不可能得罪运营商。”
第二种方式中,手机厂商在手机出厂时,通过与第三方软件服务商或手机应用预装公司合作,将相关应用内置进相应手机内。
有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揭秘了手机预装市场的“食费”链条:首先,手机厂商与第三方预装公司携手,双方协议将50~100个用户无法自己删除的应用程序预装进手机,每售出一部手机,预装公司支付给手机厂商50~100元收益。这些内置的应用程序多为收费程序,一旦被激活,便会产生费用。甚至有应用程序在手机内潜伏近3个月后,会自动以短信的方式扣费,一条0.5元左右。手机厂商和预装公司五五分成,瓜分这些收益。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得到的收益,可使大打价格战的手机厂商获得额外收益,反哺其硬件销售的亏空。
至于第三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后期刷机等方式内置。
一位品牌手机厂商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通过预装,软件厂商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赚钱。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方式,是从用户使用中直接收费。如某款收费的预装游戏软件,只要点击,便产生费用;第二种是软件本身免费,通过增值服务收费,如游戏中的道具等;第三种方式是渠道收费方式,即使用免费,但附加了广告推送和内容推广,该软件厂商便可通过向广告商、内容商收费来获得收益。比如一款订购机票的手机客户端,可以同时呈现多家航空公司或票务公司的票务信息,用户使用软件成功购票后,所属航空公司或票务公司就需要向软件商支付一定的提成。
正是基于各种利益,手机预装市场乱象频生,用户则成了最后的买单者。
对记者了解的以上情况,记者联系中国移动相关工作人员,但对方不予置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已经介入该领域:工信部今年4月11日针对此而发布的 《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管理的通知》将于11月1日起正式执行。该通知中,对移动智能终端安全能力和预置应用软件提出了管理要求,明确规定手机厂商不得在手机出厂时预装5种性质的手机应用软件,其中包括未向用户明示并经用户同意,擅自调用终端通信功能,造成流量消耗、费用损失、信息泄露等不良后果的;影响移动智能终端正常功能或通信网络安全运行的软件等。
有业内人士指出,该通知的监管对象只针对手机出厂环节,而未将其他环节的预装行为纳入监管范围,监管效果会打折扣。但至少,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对手机预装市场的乱象予以关注。(文中李冰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