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金融机构不改革 利率何谈市场化

2013年10月09日 07:15    来源: 国际金融报     张颖 

 

  金融创新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对转型期的中国尤其如此。展望金融改革方案,看点、障碍与突破有哪些?金融创新的机遇、推动力与方向是什么?金融创新的监管挑战将如何平衡成长、风险与消费者权益?在日前举行的2013中国金融创新论坛上,与会嘉宾就这些改革中的难点和热点展开讨论。

  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表示:“中国的自由贸易区试验将在上海单点推进,为改革的全国推广做集中探索,而非在各地多点开花。”

  对于金融改革议题,有专家直言,改革应关注国有机构的微观行为及约束。如果国有金融机构在行为方式上不能实现市场化,利率就不能真正实现市场化。

  改革:要对国有金融机构下手

  “最近一个时期,很多金融改革的重大措施密集出台,表明金融改革已经从理念层面全面进入了行动层面。”申银万国证券公司董事长李剑阁认为,今年以来中国金融改革正在提速,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和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

  李剑阁认为,利率市场化正取得实质性突破。“酝酿多年的存款保险制度也渐行渐近,明确金融机构经营失败时存款人的保护和损失分担机制,将成为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坚实前提”。

  “未来如果推出大额可转让存单,金融机构差异化、精细化定价的特征将进一步显现,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李剑阁透露,多家大行已向央行提交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方案。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则提出,改革应关注国有机构的微观行为及约束。“从上世纪末以来,金融体系改革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上:银行上市了,也从国外学来一套KPI的考核方法,表面做得非常精,跟国外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激励机制和国外的银行仍然完全不同,因为股权结构跟国外完全不同,股东行为也和国外银行的股东完全不一样。”许小年提醒,“一旦金融开放,国内机构就有各种各样高明的手段去放大风险,最终累积风险。这一问题同样存在于国企。”

  对此,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黄益平给出了同样的观点,“目前的国有金融机构在行为方式上还是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下一步金融改革的重点是要从此入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改变金融机构的行为方式。把产品市场放开,要素市场价格压低。下一步的改革也可以概括为把要素市场的价格理顺。”

  创新:国有银行可股东多元化

  近年来,影子银行、PE/VC、互联网金融等快速兴起,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对金融监管和消费者保护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吴晓灵看来,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博弈是永恒的主题,金融监管必须因应创新,与时俱进。

  李剑阁认为:“金融改革应该从三个方面推进:要建立完整的金融创新监管体制,认真评估金融创新的绩效;建立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协调机制,扫除金融创新的监管盲区;加快建立适应金融创新的立法进度,健全处理金融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

  “金融业分业监管的格局使得现有监管体系无法对交叉业务进行有效监管,使得很多创新业务成为监管盲区。”李剑阁建议,“一行三会”的监管部门应借助联席会议制度来强化对跨市场跨行业金融创新的管理,当前要重点加强对资产管理、交叉投资、跨市场产品以及金融同业市场的监管,及时扫除监管盲区。

  吴晓灵以互联网金融监管为例,她强调,必须在“由私人侵占导致的社会损失(无序)”与“由政府侵占导致的社会损失(专制)”之间作出权衡。此外,她还警示了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非法集资风险。

  在德意志银行亚太区投资银行执行主席蔡洪平看来,混合型银行是今后中国银行业很好的发展道路。把国有银行实行股东多元化,同时民营银行也可以让国有银行参股。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