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沙隆达A公告称,证监会核准公司实际控制人下属公司发起的针对公司B股的要约收购,包括沙隆达今年已有9家公司股东发出和实施要约收购,较往年明显要多,其中金马集团更是因控股股东的全面要约收购而终止上市。对此,多位业内人士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家公司要约收购原因不尽相同,收购价和收购比例等因素决定了其对股价的影响,相关个股蕴含一定的投资机会。
9家公司涉要约收购
要约收购是指收购人通过向目标公司的股东发出购买其所持该公司股份的书面意见表示,并按照依法公告的收购要约中所规定的收购条件、价格、期限以及其他规定事项,收购目标公司股份的收购方式。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有9家公司股东发出和实施要约收购,它们是沙隆达A、深天地A、华资实业、金马集团、银座股份、沈阳化工、宁波海运、双良节能、粤水电等。
8月14日,金马集团的一则公告引人关注。公告显示,公司控股股东神华国能集团于6月19日至7月18日实施了对公司的全面要约收购,由于公司社会公众持有的股份已低于股份总数的10%,因此自即日起终止上市。据统计,截至目前A股共有吉林化工等七只股票通过私有化退市,金马集团则成为了第八只私有化退市的股票。
“这是一起由全面要约收购而导致退市的例子,也就是私有化,在海外市场并不少见,海外上市公司多数是因价值被低估或出于战略性资本运作需要而实施私有化,但在A股却鲜见。”北京一家券商投行人士王先生昨日对记者表示。
华资实业虽然也是全面要约收购,然而由于在要约收购期间公司股价明显超出要约收购价5.73元,原本希望套利的资金失望而归,最终预受要约股份仅2股。
除了金马集团和华资实业,其余7家公司均为部分要约收购。如深天地A今年7月份表示,大股东深圳市东部开发集团拟向全体股东发出部分要约收购,收购股份1000万股, 占总股本的7.21%。其中金额较大的有宁波海运、沙隆达,其中沙隆达上个月公告称实际控制人中国化工农化总公司拟针对公司B股的部分要约收购,所需最高资金总额约9.8亿港元。
上述券商投行人士王先生表示,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要约收购不管是从家数还是收购金额来看都要多,从公司看全部为主板公司,其中主要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主板的相对低迷,沪指一度跌至1849点,部分大股东认为其公司股价被低估,因此出现了全面要约收购;二是在IPO暂停、经济弱复苏的背景下,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来实现增长的欲望强烈,部分持股比例较低的大股东希望通过要约收购增加控股权,从而为日后进行资产重组打下基础。
海通证券分析师张崎表示,要约收购实际上就是股份在不同股东之间的转移,部分公司大股东选择要约收购而不是在二级市场直接增持,主要考虑的就是控制成本,因为要约收购有确定的价格,而增持由于股价的变动往往成本较大。
收购原因各异
要约收购最大的特点是在所有股东平等获取信息的基础上由股东自主作出选择,因此被视为完全市场化的规范的收购模式,有利于防止各种内幕交易,保障全体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作为并购模式之一,部分要约收购近年来在A股市场不断出现。2011年以来,鄂武商A、南京中商、云内动力等多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先后推出了部分要约收购计划。从上述公司公告后股价的表现来看,差别较大,而从表象来看,相关股东实施部分要约收购目的是为了增持股份、巩固控制权。
以深天地A为例,公司在公告中表示大股东要约收购目的有两点,一是希望通过本次收购,使得公司具备更稳定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二是看好深天地未来的发展前景,有意增持深天地的股权。
不过,由于大股东东部集团收购价格较深天地A当时的股价仅溢价2.6%,且采取的方式是部分要约收购而非全面要约收购,故此番收购曾招致非议,被指不具诚意。公司7月17日复牌后当日大幅高开后低走,收盘仅上涨4.9%。
相比深天地A,沙隆达B和金马集团的股价表现要强劲许多。沙隆达B公告后连续两个涨停,金马集团公告后三天涨幅超过30%。
“要约收购的真实目的较多,难以一概而论,”海通证券分析师张崎表示,“大多是为了巩固控股权,如深天地A、银座股份等大股东控股比例较低,容易被恶意收购,而部分外资股东如重庆啤酒股东嘉士伯等发出要约收购,更多的是从产业和公司的角度。此外也不排除有部分公司股东意在刺激股价上涨而作秀发出要约收购,毕竟当股价明显超过要约收购价时,则要约收购很难实现,也就是说不用花费多少成本。”
蕴含一定机会
要约收购对相关公司影响如何?相关个股是否蕴含一定的投资机会?
国海证券对此曾有过统计:从历史公开资料可以发现,2008年的东凌粮油、2009年的山煤国际、2010年的双汇发展由于兼具全面要约收购以及重组概念,相对沪深300指数在前十五天、公告当天、一周内、一个月内以及三个月内的涨跌幅分别达到11.91%、7.12%、36.99%、65.83%、65.11%,具备超额收益。
同信证券胡红伟昨日对记者表示,要约收购一般都会对股价产生短期的刺激,影响大小主要看几个方面:要约收购价、收购比例。要约收购价较当时二级市场溢价越高,大股东收购成本越高,无风险套利机会越大;收购比例越大,大股东对控股权需求越大,后期进行资本运作的概率越高。
上述投行人士王先生提醒投资者,即使股价低于要约收购价出现了套利空间,也不代表完全没有风险。“比如在收购期间,股价明显低于要约收购价,大量投资者接受要约收购,导致预受要约的数量超过收购人要约收购的数量,”王先生表示,“这时收购人将按照同等比例收购预受要约的股份,这就意味着投资者被收购部分实现的套利,将被没有收购部分的损失所抵充。”
数据显示,部分公司在完成要约收购后股价已跌破收购价,如银座股份今年3月底提出的要约收购价为9.8元,而昨日收盘价为8.02元,早已跌破要约收购价,而华资实业目前股价超出当时要约收购价逾10%。
对此,海通证券分析师张崎指出,要约收购对股价的刺激主要还是在初期,而要约收购结束后,股价完全有可能实现价值回归,甚至跌破要约收购价。因此投资者还是要对具体案例和公司基本面进行分析,如果大股东收购比例较高,又有对公司后续重组的意图,这类公司可能机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