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八成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盘活存量给力中小微企

2013年10月10日 10:25    来源: 南方日报     牛思远

刚刚过去的9月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5年前,雷曼兄弟轰然倒塌,宣告华尔街过度虚拟化金融系统的崩溃。金融巨头们严重脱离实体经济追逐超额利润所导致的次贷危机,至今仍在深刻影响着全球。因救助危机而带来的巨额债务,导致美国联邦政府不久前陷入停摆的境地,不仅祸及美国公民,甚至将重挫世界经济。

  中国虽在次贷危机的泥潭中所陷不深,但现行金融体制的弊端也在天量信贷的巨浪中开始显现——中小微企业失血、产能过剩、地产泡沫显现,温州近日传出的“弃房”风波,也给中国式泡沫敲响了警钟。

  7月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十项措施,要求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工作时也强调,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

  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仅是权衡之策,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路径。上世纪经历过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广东金融业发展坚持以稳为主。据省金融办提供的数据,截止6月末,广东金融资产总量超15万亿元,80%以上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领域,民间融资中85%以上也主要用于企业生产经营,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1.15%,低于江苏、山东和浙江等兄弟省份。

  稳健不意味着保守。下一步,广东金融业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借珠三角金融改革的东风,充分激活15万亿的庞大金融资产体量,让金融资源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更强大引擎?

  为了更好地为广东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探路,本报将从今日开始,连续推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系列报道”;同时将于10月18日携手雅居乐集团邀请“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蒙代尔,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主席、著名经济学家龚方雄等经济学家共聚第二届“中国新经济力量论坛”,为广东金融与经济发展把脉献策,敬请垂注。

  专题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黄倩蔚 (除署名外)

  策划统筹 郭亦乐 贾肖明 卢 轶 金 强

  ■特写

  银行活水“灌活”新兴中小微企

  广东是民营经济大省,中小微企业是舞台上的主角,但由于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缺乏净资产的新兴企业尤其明显。

  能否引入金融活水“浇灌”,对于成长期的小微企业而言无疑是重中之重。位于番禺区的广州井源机电就是这样一家不断“缺水—盼水—饮水”的企业。

  日前,记者来到井源机电的厂房采访,技术工人正在测试刚组装好的工业机器人。几台AGV(无人搬运车,即Automated Guided Vehicle)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将一件两吨重的物品,从一个地方准确无误地搬到另一个地方。不会出汗,也不会喊累,更不会出现工伤……在人力成本日益增加的今天,这些工业机器人对大型制造业来说,无疑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

  这家小型的新兴企业成立以来,一直处于“找水”的境况。

  “我们是草根创业,靠滚动发展,随着业务量的增加,面临很大的资金缺口。但厂房是租的,没有什么固定资产,很难从银行贷到款。2011年之前,我们的产值一直在4000万元以下徘徊,资金瓶颈是一个主因”,公司董事总经理周正军对记者表示。

  2010年,中国银行番禺支行以担保的形式向井源机械“输血”600万元,拯救了处于资金链条断裂边缘的井源。

  2012年,银行再度创新授信模式,用知识产权质押结合担保抵押,再次向井源发放800万元授信。从去年到今年,井源销售额翻番,资金效应开始逐步呈现。

  不过,前文所述,公司刚上马的高科技项目,却仍然面临资金瓶颈,要接下新订单,仍有1000万元左右的资金缺口。

  记者了解到,目前井源正与银行研究在贷款组合中加入订单担保,弥补经营资金的缺口。周正军说,公司下一步的目标,是在做到一定规模之后,引入一次PE(股权)投资,壮实资金,然后申请创业板上市,打开企业后续经营中的融资新通道。

  ■全景

  稳健务实 广东金融“续航”能力强

  像井源这样的新兴中小企业在广东不在少数,无论是面临转型升级的,还是正值成长壮大的,企业都急需要金融资金的输血。与之相对应,广东社会融资规模增长速度持续也在加快,从危机前的每年不足6000亿元提升到每年1万亿元以上,2013年上半年为7401亿元,增长19.7%。

  融资规模扩大的背后是金融资金源源不断地给实体经济输血。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较,在一轮房地产和民间高利贷“抄钱”热中,广东省的金融业显示出其“务实”的特质。据广东省金融办统计,全省超过80%以上资金投向了实体经济领域。广东民间融资中,85%以上也主要用于企业生产经营。

  由于一贯稳健务实的“打法”,从金融撬动实体经济的作用来看,广东金融表现出更强的“续航”能力,今年以来,广东银行信贷增量和增速都超过了江苏,贷存比差距缩小了3.5个百分点。

  “由于广东金融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继续保持了金融稳定,从金融市场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再到民间融资领域都没有发生大的风险事件。”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陆磊表示。今年6月末,广东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15%,低于江苏、山东和浙江。

  事实上,近年来,广东省各地方政府也在创新方式方法,优化改善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环境。总的思路和做法是:政府通过财政手段降低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通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监管部门逐步通过差异化监管提高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承受力,通过放宽金融市场准入增加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主体,通过金融市场化改革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金融机构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金融服务能力。

  到2013年6月末,全省各地级以上市和顺德区政府(不含深圳)中,有15个对中小微企业贷款进行了财政贴息,有11个建立了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有12个由政府出资建立了担保或再担保公司,11个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有10个建立了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和统一征信平台。金融监管部门也积极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通过这样的制度安排,银行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积极性明显在提高。2013年1—6月,全省累计发放再贴现70.36亿元,其中用于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比例达70%;中小微企业新增贷款2324.02亿元,同比增长45%,占全部企业新增贷款的88%,发放支农再贷款19.28亿元用于支持涉农小微企业,是上年同期的2倍。

  “面对日益上涨的资金成本压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增信举措,可使银行从收益较低的大型客户转向收益较高的小微型客户”,银行业内人士表示。

  同时,广东也在加大创新力度,多渠道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广州国际金融城正集聚总部金融效应,调动金融力量服务广东经济;前海、南沙、横琴跨境金融创新为广东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引资探路;佛山千灯湖等产业金融给省内创新企业带来甘霖;广州、前海、佛山三个OTC市场陆续成立,2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成立……广东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正在装上金融的翅膀。踏入10月,南国虽然依然是绿叶青翠,但却无法掩盖金融改革突破带来的“金秋”魅力。

  ■建言

  创新市场机制 引流金融活水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改革红利问题,那么从哪里改?从广东的情况来说,金融体制可能是下一步改革的突破口。”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王珺认为,下一步金融创新要将民营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结合起来,重点运用市场机制引导金融资源自发配置到实体经济上。首当其冲,是把金融资源配置到失血严重的小微企业中来。

  在金融与实体经济如何相融合上,将出任广州国际金融研究院(筹)执行院长的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特别提到了“长链金融”的概念。他认为,现有的信贷金融导致使得产业集群依然类似宋朝式的商铺集聚,这种模式已经过时;他建议大力发展长链金融,在某一个产业链上,让银行和金融机构和商业实体有效互动。

  “要做经济增长极,长链产业群是广东的机遇。”曹和平指出,世界非常多的大宗商品在广东生产,但是这里并没有长链市场。只有坚持从长链金融发展,广东经济才能插上长链的翅膀。“广东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排头兵,碰到的问题是全国碰到问题的缩影,如果长链金融能发展起来,那广州经济、珠三角经济和广东经济就能在未来15—20年或者30年成为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火车头。”

  此外,与银行贷款相比而言,资本市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超过银行信贷市场,尤其适合高成长、高风险的科技型企业。

  陆磊建议,广东还应加快发展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创新直接融资品种,不断拓宽中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与江苏等转型较快的省份相比较,广东直接融资依然是短板。面对新能源、新材料,传统金融对这些风险高、周期长的新经济领域支持能力有限,亟需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积极支持和参与。

  ■观察

  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温州启示”

  金融如何才能有效支持实体经济,无疑是当下金融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这两者的关系上,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州可以说是“晴雨表”。

  国庆节前,温州曾传出当地房地产抵押贷款“断供弃房”成潮的消息。在这一背景下,温州楼市泡沫“崩盘”的传言再度甚嚣尘上,逼得温州银监分局不得不出面回应:“弃房”总数并非外界传言的1.5万套,实际总数为595套。

  尽管从目前的公开信息来看,温州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总体可控,“弃房”现象并未“成潮”。但温州“断供弃房”背后所折射出金融体制结构性失衡问题,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

  据温州银监分局的数据和分析显示,“断供弃房”主要原因中,借款人自身经营出现困难、受担保链风险牵连分别占了全部房屋抵押贷款不良余额的46.14%和14.15%,而真正因房屋价值缩水导致借款人还款意愿下降的仅占8.6%。楼市泡沫破灭,房价连跌两年,不少中小企业则因不堪高利贷而资金链断裂,出现亏损甚至倒闭,“温州现象”值得警惕。

  对于当下的“断供弃房”现象,温州天浩置业总经理陈鸿称,并非温州楼市本身有多糟,而更多是前些年民间借贷风波的“后遗症”。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则坦言,温州自2011年的民间借贷危机以来,中小企业资金链就出现断裂的情况,今年6月份的银行钱荒,使得步履维艰的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为何这么多温州和其他地方的企业主不甘心做实业,而是集体追逐泡沫热衷投机?究根究底,除了经济大环境的因素外,现行的信贷环境对中小企业主不利是另一大因素。过高的融资成本导致企业主无法通过正常的银行借贷来进行经营,反之投入高利贷、房地产、煤矿等,来钱的速度比做实业要快了。如同心脏与四肢的关系,只有在金融资源和广大中小企之间搭起“血液”之桥,才能实现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