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影子银行”的“影子”多长为佳

2013年10月10日 13:1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夏 青

  原标题:“影子银行”的“影子”多长为佳

  专家称,整体风险可控,重要的是“影子银行”不能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

  日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3》再次引发关于“影子银行”的热议。“影子银行”规模增大引发对金融体系担忧。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统计口径不一,数据也不同。但当前“影子银行”整体风险可控,因为大部分都是在监管之下。重要的是要将“影子银行”阳光化,尽快并表,避免监管套利,规范发展。

  统计口径不一

  “影子银行”规模各异

  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3》明确,即使采用最窄口径,去年底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达到14.6万亿元(基于官方数据)或20.5万亿元(基于市场数据)。前者占GDP的29%、占银行业总资产的11%,后者占GDP的40%、占银行业总资产的16%。

  “影子银行”的规模一直是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此前,国际投行、会计公司、国内相关机构根据各自理解,纷纷发布不同口径的估计数字。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报告指出,截至2012年底,“可能引起系统性风险和存在监管套利”的狭义“影子银行”总规模约11.68万亿元,占广义“影子银行”的51.3%,占GDP的22.5%,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1.2%。

  安信证券测算,截至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业务的规模在7.1万亿至21.9万亿之间,偏中性的估计是10.8万亿。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则表示,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约为36万亿,占GDP的70%左右。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此前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影子银行”的规模之所以非常大,主要是由于我们对“影子银行”的认知和西方不一样,有的能统计清楚,比如银行的表外业务,理财产品,金融信托公司的投资计划等等;而有些领域没法统计,比如私募资金、民间融资。

  此次,社科院在报告中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界定:最窄口径只包括银行理财业务与信托公司两类;较窄口径包括最窄口径、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较宽口径包括较窄口径、银行同业业务、委托贷款等出表业务,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与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最宽口径包括较宽口径与民间借贷。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财金研究室副主李若愚提出,“中国式影子银行”是在正规银行体系以外,具有“类银行”特点、发挥债务融资功能的信用中介机构与业务活动。主要有三类构成:一是商业银行系统内的“影子银行”业务,主要是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业务。二是具有“类银行”特点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有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证券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三是发挥债务融资功能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包括民间借贷和私募基金。

  李若愚表示,前两类仍处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内,但受到的监管程度要弱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业务的监管,后一类则完全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

  威胁金融体系安全

  规范发展发挥“正能量”

  但无论从那种口径看,当前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都非常庞大,这是否足以威胁到金融体系的安全?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理财和信托资产存在较大重复,简单相加并不准确,夸大了“影子银行”风险。更何况,银行理财和信托资产都在银监会监管之下。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更严格意义上是银行的“影子”。但“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的确导致整个金融机构越来越向政府部门、房地产倾斜,中小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的资金越来越难,金融行业某种程度上也变得越来越具有投机性。

  本质上,“影子银行”是规避监管而创新的金融活动,因此,应该优化监管体系,加快金融市场改革,规范“影子银行”,让其充分发挥“正能量”,避免“负能量”。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影子银行”产品规模增长,是当前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隐忧。对此,主要是如何控制风险,趋利避害,重点管住放大杠杆、期限错配和信用转换三大风险。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表示,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监管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郭田勇也认为,要规范“影子银行”的发展,还是要通过深化改革的方式进行结构调整使得“影子银行”更加规范的发展。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时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包括要发展一些民营银行,包括金融租金公司来通过这样一些降低门槛,推动市场化改革,把金融业容量做大。统一的游戏规则和标准,恐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