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基金“三剑客”看好后市

2013年10月25日 08:26    来源: 上海金融报    

  今年以来A股市场的结构性行情,使偏股基金业绩亦呈明显分化格局。刚刚过去的三季度,海富通国策导向基金以超过44%的收益,位居563只股票基金第一位;成立于2月的广发新经济(310358)在短短8个月时间内收益率亦超过40%,成为次新基金业绩冠军;而农银汇理旗下偏股基金,前三季度更是平均收益超过40%。上述产品是如何取得这一傲人业绩的?其掌舵人对后市又是如何看待?

  TMT行情点燃牛基

  比较海富通国策导向基金一季报和二季报发现,其在一季度小幅加仓,在二季度开始加大了对TMT、医药和食品饮料等的投资力度,在深入分析行业数据和公司报表的基础上,大力调整了投资比例,在二季度大幅度增加了传媒、医药、食品饮料和科技股的投资比例,减持了金融保险(放心保)和地产等行业的配置。可以说,准确把握住三季度的市场主流,是该基金大幅上涨的关键要素。

  广发新经济基金经理刘明月也表示,在今年以来的创业板和新经济的大行情中,广发新经济对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较高比例配置,成为其获益的重要来源。

  农银行业成长基金经理凌晨更是具有先天优势,其入行后曾先后从事计算机与电子元器件行业的研究,对创新型经济与商业模式有深刻的理解,并具有扎实的资本市场行业研究功底和丰富的新兴产业研究经验。农银行业成长基金半年报显示,其十大重仓股中的恒泰艾普(300157)、歌尔声学(002241)、大华股份(002236)都是今年市场上的“黑马”,前三季度的涨幅均接近或超过100%。结构性行情延续

  进入四季度,创业板出现了一波调整。对此,凌晨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开始关心此前涨幅较大的上市公司业绩能否兑现。靠概念炒作、“讲故事”推动的股票将失去吸引力,真正实现业绩上涨的股票将浮出水面,股价调整恰好创造了买入良机。

  黄春雨也认为,四季度结构性行情仍将持续,具成长性题材的个股仍是主要投资重心。将延续前期操作模式,专注于成长并精选个股,潜在投资机会将来自于信息、消费和医药等增速快的行业。随着三季报的即将公布,有业绩支撑、确定性高的成长股的表现可能依旧强劲。四季度持续看好的行业包括信息技术、文化体育、传播与文化产业、社会服务业、综合类,主要是因为这些行业景气度好转,很多公司经营处于上升状态。

  凌晨进一步分析指出,过去十年,我国一直以投资作为导向,在此背景下,周期性行业兴起成为市场热点,并由此产生了行业轮动的投资思维。经过十年发展,中国宏观经济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过去经济依靠出口和投资两轮驱动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变,刺激消费将逐步代替投资,成为GDP新的驱动力,凌晨将其称为大消费时代的崛起。在此背景下,过去行业轮动的投资思维将被改变,留恋煤炭、钢铁、有色等周期股已不合适,这些行业虽然会有一些阶段性机会,但长期发展潜力并不看好。因此,凌晨认为应该放眼随着消费而兴起的行业,重点关注传媒、医药、大众消费品板块的投资机会。

  刘明月也持相同观点,预期低估值的价值股存在一定的机会,但长期还是看好大内需、经济结构调整受益的行业,看好中下游行业。


(责任编辑: 康博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基金冲刺年终排名 抱团选股风险大      2013年10月25日
  • · 创业板仍是基金排名关键筹码      2013年10月25日
  • · 基金三季报揭露机构操作严重分化      2013年10月24日
  • · 基金团购科技股加仓蓝筹      2013年10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