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工作。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而言。
改革是为新兴生产力护航。而所谓的新兴生产力,主要指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大批海归以及大学生创业企业。它们一个共同特点是,相对一些体态庞杂、尾大不掉的超级巨无霸的龙头大佬、央企国企,它们更有活力、有智力、有创造性,代表着新兴生产力方向,也标注着中国经济的新动态和新增长点。
可惜,小微企业对应的并不总是诸如“年轻朝气、创造活力”等美好的修饰词,它们大多是没有厂房、没有土地、没有多少固定资产的“三无企业”。所以这个中国经济的微循环,同样时刻面临着的阻力和压力。
就小微企业来说,最初的注册资本、创业成本是首要压力;就算勉强注册成功,发展中的融资瓶颈又是卡在脖子上的一个难解的绳套,还有无处不在的税务压力,以及繁冗的行政审批和万恶的案牍主义、官僚做派。总之,中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政策性减负、结构性减税的呼声,不知已回荡多少年了。
中小企业发展困境,除了自身原因外,有多少是因近年某些政府职能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缺位、越位与错位给市场经济给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带来的额外阻力所致?鉴于此,年初以来简政放权的一系列改革,逐渐深入。这次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就是一例。放宽注册资本限制,除法律规定外, 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都被一一打破。
相当于取下了一直套在中小企业、小微企业颈项上的一副沉重枷锁。至少是在最初的登记注册这一关,企业终于可以无后顾之忧,挺直身板,轻装前行。
希望这只是一个开始,毕竟要让小微企业走得更快更稳更好,只是一个注册资本限制的解除,还不足以打破一系列加诸其身的各种桎梏。从源头上降低了创业成本,还必须辅以发展中的一系列扶植优惠政策啊,全面减轻发展运营的那些不必要的阻力,才是治本之策。
一个有着征兆性预示性的相关案例就是,此前上海自贸区解除注册资本限制。谁料,企业挤破头来注册,催生写字楼租金高涨,使得政策红利打折。更有企业干脆虚拟注册,在某写字楼里只注册不办公。这样的虚拟地址,都能带来不菲的年租金。
这种乱象背后写满了创业者对类似减负政策的“饥渴”。如果全面推行减负政策,至少虚拟注册不会出现,如果不仅是注册创业成本可以降下来,注册成功后,企业从融资到税务等整个运营过程,面临的发展运营成本,都是小微企业相对等的可承受的,那么,小微企业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