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三季度国民经济增长创出年度新高后,制造业也显露出“飘红”的好兆头。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日前联合发布,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10月为51.4%,创18个月以来新高。专家们指出,新数据表明宏观经济企稳,预计稳增长趋势将延续至明年上半年。但目前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还面临不少困难,未来还需进一步夯实基础。
经济走稳态势初步确立
PMI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据统计,10月PMI比上月上升了0.3个百分点,已是连续第4个月回升。专家表示,该数据说明制造业经济稳中向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预示中国经济增长走稳态势初步确立。
构成10月份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3升1平1降。生产指数为54.4%,比上月上升1.5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52.5%,连续13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6%,比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3.3%,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从业人员指数为49.2%,比上月略升0.1个百分点,连续17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下。
统计显示,制造业生产指数连续4个月回升是PMI连续回升的主要推动力。随着生产的加快,企业原材料采购活动更趋活跃,采购量指数为52.7%,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为9个月以来的新高。
综合施治见成效
制造业经济向好,首先得益于政策的刺激作用。国家统计局表示,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措施效果逐渐显现,企业预期稳定、发展信心增强,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生产回升。
“PMI上升,与美欧经济复苏外需改善,企业出口明显好转有关,也与国内企业补库存步伐加快有关。”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对本报记者说。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分析报告中指出,新订单指数连续3个月在52%以上,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3个月保持在50%以上。尽管这两个指数较上月略有回落,但仍然属于恢复到较高水平以后的正常波动,总的来看进入下半年以来需求端持续改善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专家们普遍预计,稳增长趋势将延续至明年上半年。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通常三四季度经济运行往往处于相对扩张进程,不过今年三季度扩张力度并不是特别强,下一步两个因素影响稍大:其一是国际市场的状况;其二是制造业库存。“现在库存处在低位,若库存增加,将对未来制造业有较持久的拉动。”连平认为,经济运行扩张是阶段性过程,至少可维持到明年上半年。明年年中到下半年可能会有所波动。
制造业难言整体回暖
虽然当前制造业回升势头明显,但未来发展仍有很多障碍。“不能单凭现在这一数据就下结论说制造业已整体回暖。”张茉楠表示,长期看,中国面临产业空心化、产能过剩等问题,还存在去杠杆化、去产能化、去债务化和调整结构等压力。就外部而言,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如今都想依靠外需增长来拉动本国经济,所以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还会有很多波动。
业内人士分析,10月份制造业PMI虽然连续4个月回升,但推动PMI上升的动力并不均衡,生产以外的其他各项分类指数回升稍弱。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指出,我国制造业经济继续稳中向好,但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还面临着不少困难,要切实贯彻国务院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措施,进一步夯实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
“必须把落后产能挤掉,优质新产能才能上。淘汰落后产能、调整结构是长期任务。”张茉楠表示,企业要加强研发和创新能力,靠质量和技术优势开拓市场。不能再靠规模扩张,也不能等靠国家政策,好政策见效也有时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