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双11”产生基金史上最高赎回潮

2013年11月12日 07:40    来源: 北京日报     窦红梅

  “亲,买你们基金开发票吗?发票可以开什么抬头?”

  “小妹同学,我想买十万块的基金,能给我打个折不?”

  昨天,一位基金经理将网民若干个“最雷人的问题”,当做笑话传给业内人士。很多淘宝客将买基金理财,也当做消费品一样砍价和索要发票。面对各种各样离奇的问题,淘宝基金理财频道的“小二”们只能耐心解释:“亲,这是一款理财产品,相当于进行投资……”

  截至昨日中午12时,理财产品支付宝总成交金额5.55亿元。其中国华3.18亿元、易方达1.18亿元,生命人寿限量发售1亿元理财宝贝已经售罄。

  数十亿货币基金赎回购物

  “双11”网购洪峰,众多网民支付宝账户里的货币基金被直接用于支付,成就了基金史上最集中的一次货币基金赎回潮。

  昨天凌晨零时刚过0.01秒,第一个用余额宝支付的用户就已诞生。零时5分45秒,余额宝支付超过100万笔;零时开始的第一个小时,余额宝支付569万笔,支付金额15.1亿元……截至11月11日11时,“双11”网购狂欢节用余额宝支付共1003万笔,支付金额34.43亿元。

  天弘基金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往年的经验来看,零时过后的前几分钟、第一个小时都是一天中交易的相对高点。余额宝扛住了“双11”交易洪峰考验,是因为天弘基金在此前进行了充分准备,其强大的新型云直销系统初步发挥了作用。

  据测算,昨天在“双11”的众多支付方式中,余额宝平均支付时间为5秒,无需跳转银行支付页面即可直接付款,而网银支付时间则平均为1分钟左右。余额宝支付成功率99.9%以上,在所有支付方式中成功率较高。

  据了解,从今年7月份起,天弘基金、金证科技、阿里云、支付宝等单位,前后投入了上百名的技术工程人员,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提前做系统上阿里云、系统扩容、压力测试等一系列准备。各参与方经过几个月努力,终于使天弘基金新型云直销系统登陆阿里云,利用先进的阿里云计算平台,设计能力满足实时交易每秒数千笔,极限容量可以到每秒上万笔,支持单日消费订单数最大达数亿笔等指标,满足了今年“双11”大促的苛刻系统要求。

  保险基金理财双双销售过亿

  “小编真是太激动了,今天零点发售的易方达聚盈A分级债券基金,只花了一分钟就已经被热情的亲们抢下1千万了,新的纪录再一次被刷新啦! 这款产品是基金行业历史上收益最高的分级债券基金,0手续费、0申购费,6%是净到手,只要持有3个月就可以享受年化6%的收益哦!”

  昨天上午,记者登录淘宝基金频道,发现不少基金理财产品也成功搭上“双11”的促销“战车”。理财专场的客服发出提示:“由于并发下单量过于庞大,已造成支付通道拥堵,经紧急维护现已恢复正常,早间没有支付成功的亲可以再次尝试,仅支持储蓄卡快捷支付……插播一条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易方达巨盈A累计销售已过亿,抢光的style啊!”

  记者获悉,天猫购物狂欢展现了互联网金融新速度,开卖仅10分钟,淘宝理财“双11”产品,国华人寿华瑞2号,预期年化收益7%,10分钟成交金额1亿元!成为全网第二个破亿元单店,也是花费最短时间成功破亿元的单品单店。比起首个破亿元的人气之王小米旗舰店,快了足足23分钟。

  9时30分,在聚划算分会场的生命人寿也传来消息,限量销售1亿元的保险理财宝贝全部售罄,成功晋级单店破亿前三甲,双双刷新了万能险在电商平台上实现1亿销量的新速度。

  理财上淘宝“冰火两重天”

  今年以来,振荡下行的股市,让不少基金销售乏力。但与此同时,借力互联网“大佬”的流量,让基金公司重燃营销战火。据了解,虽然部分理财产品销售势头良好,但仍有部分产品少有人问津。数据显示,自首批基金淘宝店开张以来,销售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境况。有的基金销售过亿元,有的基金仍然少人问津。

  “在互联网平台,客户体验是关键。”业内人士认为,传统的基金宣传方式难以取得理想效果。这是因为淘宝用户对一些基金的专业知识并不了解,理财体验并不深刻,基金公司通过淘宝平台销售,一定要创造便捷的购买渠道,一目了然的收益提示等,增强客户的感性认识。

  易方达基金互联网金融部总经理廖智认为,淘宝网虽然有着海量的客户,但这些客户多数并未接触过高风险产品,因此基金公司对于这一平台尚需要培育和耕耘,并不着急其迅速火爆。“此次‘双11’,我们保持随时有30个客服在线接受客户的购买咨询。”


(责任编辑: 向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