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三中全会公报指方向:不可忽视的财税改革

2013年11月13日 14:52    来源: 新华网     联合

  周三,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正式公布后,A股市场并没有积极回应,相反则是出现大幅下跌。上证指数开盘后一路下跌,再度考验2100点关口以及前期低点2093点的支撑。盘面中,超过2000家公司下跌,权重板块表现也相当疲弱,未能起到护盘作用。针对这一现象,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会议公报内容相对宏观,更多是纲领性的指导意见,没有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措施或者领域,因此令市场情绪受到一定打击,进而导致股指出现弱势运行的格局。

  不过,作为一次聚焦顶层制度设计的改革盛宴,投资者对于本次三中全会,还是应该以更长远、更全面的角度进行评价,而不是简单以“能否明确指出具体投资机会”去观察。通过对公报的解读,不少机构都认为,财税改革部分是本轮改革的核心部分,也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对经济、资本市场产生持续性的影响。究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我们不妨来一探究竟。

  财税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

  大智慧财经宏观评论员兰天风介绍,实际上在会议前,已经有一些机构指出,本轮改革的关键,就是要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其中的关键就是要优化财政体系。而在全会公报出炉后,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第一时间指出,最符合预期的应该就是财税改革,这也是他尤其看好的部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兰天风认为,这是因为,目前很多的改革难题,最后都要回归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这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比如淘汰落后产能,中央推进的决心很大,但是地方保护主义往往形成阻碍;又比如推进新型城镇化,由于会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因此进度也比较缓慢;再比如房地产调控问题、地方平台贷问题,根本上也是因为中央和地方的诉求不同,才会导致政策落实存在很多困难。

  综合各方观点来看,中央和地方政府之所以存在政策态度上的差异,关键还是在于财税体系。目前在收入和支出上,中央和地方都存在一些不匹配的问题,尤其是后者,因为支出压力较大,所以会出现民生投入不足、依赖土地收入、保护当地企业(即便是落后产能)等弊病。因此,如果就这些问题去解决问题,只能是头痛医头,最终还是会停留在表象。必须从财税体系这个根子上进行调整,更好地优化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才能使得整体改革更好地推进下去。

  问题分析:一切始于分税制

  说到中央和地方的财政矛盾,不可避免就要谈到分税制改革。常见的观点认为,在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和地方在财政收入上的比重大体为50:50,而支出上的比重却为20:80,这就意味着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正是由于地方事权过多而财力不足,才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

  图:中央地方财政关系变迁

图:分税制改革后,中央与地方的税种分配

 

  但是,国信证券指出,地方政府不仅有本级财政收入,还有关键的“中央转移支付”,如果把这两者加起来,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并不明显。同时,对比美国的情况,国信证券认为,两国地方政府的支出压力相近,同时都以民生支出为主。因此“分税制导致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地方政府支出压力过大,并且不合理”的说法,并不能够成立。

  图:地方全部财政收入构成情况(亿元)

图:地方财政支出压力并不大(亿元)

 

  不过,这是不是说分税制就是完美无缺的财政体系呢?不是。综合多家机构观点来看,目前的财政体系还存在以下问题:

  1、目前中央和地方的分税,严格来说只涉及中央和省级,省级以下的分税非常混乱。

  2、中央向地方的转移支付缺乏效率,甚至有研究认为,中央转移支付对经济整体效应为负。

  3、中央在财政上的优势过于明显。一方面,主体税种的收入大部分都归中央,使得中央财政来源相对更有保障;另一方面,对比国外经验来看,中央在民生方面的支出有限,更多的压力由地方政府来消化,这就造成中央和地方在财政方面进一步的不平等。

  4、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存在“越位问题”——地方政府往往直接参与经济建设(主要是基建领域),但是这部分资金并没有明确由财政覆盖,因此地方政府只能通过土地财政、平台贷等方式来筹集资金,而这些实际上又是需要财政来兜底的。由此不仅对财政收支带来额外的压力,也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形成进一步扭曲。

  改革展望:成败关键在哪里?

  事实上,对于目前中央和地方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决策层很早就有清醒的认识。针对这方面的调研和政策调整,也是一直在积极推进。可以说,财税改革已经是箭在弦上,方向非常明确,步骤则可能还需要斟酌。大智慧财经宏观评论员兰天风认为,本次全会公报明确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进一步明确指出,地方政府不应该“越位”,经济建设部分要还给市场。如果这一步改革推行顺利,等于就是把现有的“财政外”问题(土地财政、平台贷等)给消化掉,也有利于地方政府回归原有职能,更好地配合中央政府推行改革。

  而在“财政内”,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先前指出,在26个OECD国家中,医疗方面有17个国家中央政府支出高于州和地方政府,而社会保障则有22个国家中央政府占比更高。我国医疗和社保等民生领域基本上由地方政府筹资、管理,中央政府给予转移支付或补贴,显然不利于公平公正,也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建立,这就存在着很大的改善空间。对此,海通证券指出,重新调配中央和地方的事权、财权比例,具体可能包括如下改革部分——

  东方证券则认为,调整政府间收入,必然要涉及到税收、税种的再调整。这就需要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的税收立法权,较好税种是零售税,潜在主力税种则是房产税。同时,要对非税收收入进行“分流归位”,将某些政府性基金和附加收入改为税收(如环境保护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税、社会保障税)。降低增值税税率,改为中央收入。将一些专项转移支付调整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制度框架,明确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减少转移支付总规模确定的随意性。

  投资机会:更应着眼于长远

  对于财税改革这样一个相当大的题目而言,想要从中挖掘出相应的投资机会,必须要着眼于长远。不仅因为这项改革可能会遇到较大阻力、进而需要较长时间,还因为这项改革的红利释放相对缓慢,短期很难立竿见影。不过,只要改革推行顺利,成功重塑中央和地方的事务关系,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地位,这将会给很多领域带来巨大的正面效应。

  银行:地方政府的职能重新调整后,有望改变过去的经济扩张思维模式,这会使得土地财政、平台贷等问题逐步得到缓解,进而有利于银行业控制风险,降低不良资产比率上行的压力。

  产能过剩行业:过去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存在,很多落后产能的淘汰进程相对缓慢(这些企业只要开工生产,就能为地方政府带来税收支持)。未来在财税体系调整后,有望消除这种保护,进而利于行业兼并重组,重新焕发生机。

  民生领域:包括教育、医疗等财政支出可能会上收至中央,这不仅有利于全国性的统筹,也有利于缓解地方财政现有压力,使得相关行业出现更为良性的发展。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也会有受损的行业出现。例如受到土地财政依赖下降、房产税开征等预期影响,地产业及相关产业链行业可能会遭受较大冲击。此外,受到地方政府拉动基建诉求的下降,相关的周期性行业也会受到一定负面影响。(新华网-大智慧财经联合报道)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