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11月行情要谨慎 重点回避改革受损主题

2013年11月18日 08:46    来源: 投资者报    

  三中全会表露的改革意向,对金融、石油、电力、铁路和政府消费等相关行业有负面影响,对军工、安防、医疗、文化传媒、新能源、环保和信息化等行业则是利好。

  《投资者报》记者 罗雪峰

  举世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11月12日闭幕,在全会公报提及的众多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被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那么,从资本市场尤其是基金经理角度会如何解读全会公报呢?

  本期做客“基金经理面对面栏目”的两位嘉宾分别是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总经理魏凤春和融通新蓝筹(161601)基金经理姚昆。他们认为,在三中全会之后的11月投资策略,应该是坚决回避利益受损者,并从受益行业中寻找优质标的。

  11月行情要谨慎

  《投资者报》:2013年已到年末,展望2014年,对投资有决定意义的事件,在外围仍是美联储QE政策的走向,在内部则是货币政策、改革举措与政策等。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胜利召开,请谈谈你们对全会公报的一些看法。

  魏凤春:美联储对QE缩量还是退出举棋不定,这种不确定性的消除将是长期的过程。在该过程里,对货币宽松的敏感资产或已进入一个死结,比如黄金,QE缓退它不涨,QE真退出它可能也不跌。但现在,最令投资者纠结的还是QE政策的不透明,黄金、美债或美元等资产难有趋势性行情,这也是制约A股的因素之一。

  国内对A股影响较大的因素,首先是货币政策的收紧。央行有意收紧货币,除了想主动对冲三季度外部资金的流入以外,抑制M2增量,激活M2存量,也是考虑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无风险利率抬升,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将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务成本,对A股上市公司必然是利空。

  三中全会之后,或有具体的改革举措,这对A股将有结构性影响。目前的A股,有想象力的没有盈利,有盈利的快没有了想象力。11月之后,包括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2014年可能推出的改革举措等,或将引发A股的结构性调整,届时受益与受损的行业或个股将更加清晰。

  姚昆:三中全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时间点,根据目前的信息来看,可能会在土地、财税、金融、国企等领域做出路径规划,从而释放中国中长期增长的动能与活力;从目前披露出来的10月份的经济数据来看,大多数的数据都符合甚至超出市场预期,表明我国的整体经济依然稳健,超预期下滑的风险并不存在,因此大盘向下具备较强的支撑。

  对于板块而言,我们认为消费服务和科技创新仍是未来A股的主要投资方向,医疗服务、大众消费、高端装备、环保、传媒行业中的平台型公司等都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板块;此次三中全会释放的改革信号中最为受益的板块和个股,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机会。

  但我们对11月的行情表示谨慎乐观。尤其是在利率处于高位、通胀压力隐现的情况下,央行是否会适当收紧银根导致流动性超预期的趋紧?这个问题我们会一直关注。

  《投资者报》:刚刚姚总对11月的行情表示了谨慎乐观,这方面魏总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看法呢?

  魏凤春:四季度,A股的投资者比较关注改革的投资机会,对改革的预期比较高,各种政策主题在之前就已被资金追捧,而11月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是个证实与证伪的关键节点。为规避大的不确定性,我们11月的投资策略也以三中全会为界,分之前和之后的两种思路。

  三中全会之前的投资策略,我们已在四季度的策略报告里表述,主要的思路是“脚踏实地”,维持对新兴、轻资产行业的配置,对基建和房地产等中游保持中性,但对周期、金融和白酒行业保持负面,建议有限参与改革主题,坚决规避估值脱离基本面的成长股。进入11月,随着市场炒作加剧,我们对这一策略做了微调,建议在三中全会之后,对不切实际的政策主题少碰为好。

  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会议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解读,认为这次会议对投资的最大影响,或在于利益分配关系的调整。会议表露的改革意向,或对金融、石油、电力、铁路和政府消费等相关行业有负面影响,对军工、安防、医疗、文化传媒、新能源、环保和信息化等行业则是利好。因此,在三中全会之后的11月投资策略,应该是坚决回避利益受损者,并从受益行业中寻找优质标的。

  A股对国际热钱吸引力上升

  《投资者报》:根据上市公司三季度末前十大流通股东数据统计显示,QFII的持股市值为792.73亿元,比二季度末680.32亿元增加了112.41亿元,增加幅度为16.52%,持股市值创出近6年来的新高。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

  魏凤春:QFII逆势增持A股,说明从国际投资者的角度看,A股的吸引力在上升。自2012年以来,管理层加快了QFII的引进步伐,QFII的投资额度已经从2011年底的216.4亿美元,增加到今年10月底的485.1亿美元,绝对额增长一倍还多。截至2012年底,QFII持有A股的流通市值占比仅为1.4%。从这个数字看,中国股市的对外开放度还处在很低的水平,QFII对A股的投资额度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现在QFII的持股市值创出6年来新高不足为奇。

  对QFII投资行为的解读,我们认为有两点值得讨论。第一点自2009年以后,A股一直处在下降通道,无数投资者蒙受损失、心灰意冷,相比其它投资选择,股票市场逐渐沦为鸡肋。但对境外投资者而言,A股的投资价值却逐渐凸显:1.A股估值中枢下移,已与成熟股市相当,确实具有了长期投资的价值。2.由于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正在平稳转型,股市风险溢价趋于下降,A股也在逐渐摆脱新兴市场的标签,表现出成熟股市的气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晴雨表,A股具有资产配置的价值,将来纳入全球股票指数之后,国际资金对A股的配置需求也将日益强烈。从这两方面看,国内投资者需要重新考虑A股的投资价值,提振对A股的投资信心。

  第二点,对QFII的投资行为不宜过度解读,更不必盲目跟随。QFII确实是A股投资者里最独特的一类,但并不说明国内投资者就要去效仿。从三季度QFII持有重仓股的行业分布看,它们会持有较多的周期、金融以及消费板块的蓝筹股,但是公募基金在三季度的配置却转向医药和TMT,对煤炭、有色、建材和交通运输等行业配置较轻,甚至几乎没有配置。这种投资的结构差异,可能来自对A股及中国经济转型的认识。国内机构可能更有本土的认知优势,能把握经济转型的投资机会,而QFII更善于做国际比较的投资,寻找价值低估的机会。

  姚昆:一方面,这说明了QFII资金对A股的关注程度。从中长期来看,目前A股可能处于底部区域,大盘蓝筹的估值水平相对较低,也基本与国际接轨(AH溢价消失),部分行业对于QFII而言具备了较强的吸引力,因而QFII的资金配置持续增加。从配置思路上来看,QFII比较青睐的分红较好的大盘蓝筹股目前处于相对低位,QFII的增持是比较自然的事情。

  另一方面,800亿元的持股市值相对于A股20万亿元左右的流通市值而言,仍然是很小的比例;400多亿美元的QFII额度对于境外投资者渴望参与A股市场的巨大需求而言仍是杯水车薪,因此我们预计只要相应的QFII额度不断提升,A股市场的QFII持仓仍将会逐步增加。

  两融标的无碍市场行情

  《投资者报》:据统计,今年三季度共有60只两融标的股获得了基金的增持;共有515只标的股遭到基金的减持,占所有两融标的股数量的七成以上,对此,你们怎么评价?看好或看淡的理由是什么?

  魏凤春:两融标的整体看,还是以金融、周期等行业的大市值个股为主,成长性行业和个股相对较少,比如创业板的两融标的晚至2013年1月底才放入,到目前也才35只。因此,融资融券标的的覆盖面相对较窄,在风格和行业分化较大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对两融标的进行大面积增减持,属正常的投资行为。

  一般情况下,股票基金增持或减持某只股票,并不会考虑它是否是融资融券标的,对这些标的的增减持,主要是基于对基本面的判断。三季度对两融标的增减持的极端分布,主要反映了股票基金的投资偏好。2013年以来的A股分化严重,截至11月13日,上证综指下跌8%,中小板和创业板上涨近13%和70%。从行业看,年初至今煤炭下跌约38%,传媒上涨93%。往后几年,中国社会和经济大的背景是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到创新驱动,政府更加关注民生和生态环境,这种背景下受益的当然是新兴或民生攸关的行业,受损的更多是周期行业。所以,这种周期与新兴成长分化的格局可能继续。

  姚昆:今年的行情比较特殊,结构性的行情比较明显,大盘蓝筹的表现相对平淡,而成长股尤其是创业板的公司表现极其抢眼,三季度更是行情分化到了极致的一个季度。对于两融标的而言,尽管增加了一部分的中小创业板的公司,但整体上仍以传统行业尤其是蓝筹公司为主,创业板公司的标的仅有34只,因此基金在三季度大量减持了两融标的是比较正常的事情。

  此外,两融标的无论在流通市值还是日均成交量上,都占A股市场的60%以上,两融标的汇聚了A股最具代表性的公司与行业,基金作为二级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大量地进行了对两融标的操作,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责任编辑: 康博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