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1月12日胜利闭幕。按照全会要求,到2020年,我国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中国新的一轮全面改革大幕正式拉开,中国将迎来全面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会议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要使市场在资源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不是过去20年来一直使用的“基础性作用”。这预示着,未来经济改革必将是市场化导向的改革。更多的要素价格,包括利率与资源,都将走向市场化。
对此,企业尤其值得关注的具体层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国的经济改革,将在政府职能转变、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企改革、资源定价改革、创新体制以及对外开放等领域逐步有序推进,这一方面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红利,让企业的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活力竞相迸发。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另一些企业带来挑战。
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这一纲领性文件,预计中央还将陆续出台更加细化的改革方案,中国企业新一轮增长的战略空间由此打开。中国不少企业,也将因此要寻找新的坐标与航向。
企业家分享六大改革红利
减少行政审批企业经营成本有望降低
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在宏观领域里为企业经营服下了一粒定心丸,企业家不必为未来国家的路线方针产生动摇。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减政放权是首要逻辑。
目前,行政部门几百项行政审批事项已下放。最近,对于企业商事登记审批的大大放宽,可减少创业成本。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预测,本届政府在未来5年,还会把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减少1/3。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认为,减少行政审批是最基本的,这些东西不仅要消耗税收,而且耽误事。审批过多,很容易出现权力寻租的情况,而且会压制企业发展动力。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也认为,根据行政许可法,审批权是属于各个政府部门的,老百姓以前总反映什么门难进、脸难看。现在中央提出,要依托于各个地方政府的政务服务中心,打造更加综合的服务体系。说白了,行政权的运行要脱离部门,集中到政务服务中心或叫行政服务中心。
深化财税改革企业减税可期
现行税制结构中,增值税和营业税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流转税税种,几乎涉及中国所有行业企业。
此次三中全会公报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着墨较多:明确事权、事权财权匹配、发挥中央和地方积极性、稳定税负、透明预算。这让社会吃了一颗定心丸。专家预计“营改增”或将全面推开,企业减税可期。
财税体制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不仅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的调整,而且还涉及个人、企业和政府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财税体制改革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有专家表示,1994年开启的“分税制改革”改变了过去财政承包制下多种体制并存、税制不合理、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不规范、不科学等问题,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推力。但近20年过去后,新的问题出现,土地财政、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地方债务风险积聚等矛盾日益突出,倒逼财税体制改革加速推进。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指出,现行财政制度中“中央财权大、地方事务多”的现状所衍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过多,已显示出不科学和滞后的一面,同时由此衍生权力寻租等腐败问题。
有专家指出,在房产税、资源税、环境税、消费税等可能推进的税制改革有望呈现适当增税效果的同时,“稳定税负”的表述背后包含着未来国家将继续坚持结构性减税政策,营改增、中小企业税收优惠等举措将继续为企业和社会减负。
“营改增”将通过税制改革达到减税效果。 “营改增下一阶段扩围是必然趋势。”刘桓认为,下一阶段建筑业及金融保险等领域的“营改增”都有望得以渐进推进。
此前,“营改增”改革试点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不断提速。自今年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服务业的营改增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以来,减税效果明显。截至8月底数据显示,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领域,1-8月累积营改增减税规模为261.8亿元。
还有媒体报道称,财税部门正研究邮电通信、建筑、房地产和金融保险等行业营改增试点方案。可以预见,随着将来更多行业以及更多的地区纳入试点,抵扣链条将逐步完善,进项抵扣也将更加充分,营改增带来的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动力也会更大。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民营机构也有春天
现有金融体制总体上还是一块“坚冰”。公报对金融领域改革用词颇少,仅提及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8个字,但这8个字确立我国金融改革的总方向,后续政策措施值得期待。
目前监管体制下,金融资源错配情况严重,已无法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升级的需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认为,经济转型加大了金融体系转型的紧迫性,这要求未来的金融体系能够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去帮助解决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表示,“目前,我国金融体系难以维持经济持久稳定增长。金融呈现出高度的垄断性,竞争不充分,价格不透明。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相对较低,自身还积淀了很多风险。因此,首先要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的基因变革。”推动金融市场转变的基因来自市场。
专家认为,未来的金融改革,将着重建设多元化竞争性的金融机构体系、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资本账户开放及完善资本市场。同时,降低金融业准入门槛,鼓励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鼓励社会资金设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此外,城市商业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都有望获得进一步发展。
利率方面,贷款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意味着原有的政策利率作用降低,银行间市场利率将逐步成为央行进行货币价格调控的主要工具。这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在汇率方面,未来将有望扩大汇率市场参与主体,引入更多金融机构、企业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对人民币跨境使用应放开,对内对外共同形成市场体系。
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方面也会有所突破,这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可以更便利地进行汇兑结算,规避汇率风险。
在金融领域准入方面。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或将成为三中全会后的金融改革“爆点”。目前已有数十家民营企业申请民营银行牌照,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也将包括民间金融的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