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1月份,市场就开始热炒国企改革概念,其中尤以上海本地国资概念股为主;期间国企改革概念虽起起落落,但概念股普遍处在震荡上行的通道中。据媒体报道,今日上海将召开国资国企改革大会,届时将出台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的最新方案。业内人士认为,本轮国企改革与过去30多年改革的最大区别可能在于,国企要进行类型化区分,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据透露,目前,上海方面正在探索对国有企业进行章程监管、契约型监管、协同监管等多种监管模式;今后,上海还将对国资国企的监管引入“负面清单”概念,探索清单监管模式。分析人士表示,在改革仍是A股市场最大关键词的背景下,国企改革仍是较为确定的中期主题。
上海或着力打造国资流动平台
据,上海国资系统定于12月17日召开动员大会,通报上海新一轮国资改革方案。其中,《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显示,新一轮国资改革将优化国资流动平台机制,以分类监管为基础,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突出市场导向和产业发展的竞争类企业,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和股权激励制度。
业内人士表示,《意见》最值得探讨的部分在于“实施分类管理”;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未来将会有更多海外资本进入到本地市场。
在此次上海国资改革方案中,国资流动平台再一次被重点提及。该方案提出,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动平台。优化完善国资流动平台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平台资本配置功能。对部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股权等进行统筹管理与市场化运作,实现“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服务民生等提供支持。业内人士表示,这是对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响应,是从管资产转向管资本,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决定性作用。
上海市对于“国资流动平台”的提法被外界认为是,上海市国资委有意引入新加坡的淡马锡管理模式,搭建国资流动平台,通过股权转让引入社会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机制市场化。据悉,淡马锡控股公司是新加坡政府的投资公司,新加坡财政部拥有100%的股权,尽管是政府全资控股,但其并不干预淡马锡控股在运营或商业上的决定。
事实上,上海并不缺乏国资平台公司,学习“淡马锡”模式的提法也非一日。上海早在2007年就成立了上海国盛集团,其定位为从事产业资本运作的平台。2010年,上海又成立了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当时就被外界认为是“上海版淡马锡”,但由于种种原因,这家公司并没有真正运作起来。
金融资产领域,现在的上海国际集团则由原上海国际集团兼并上海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而成,是上海金融资本运营平台,下辖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证券等多家子公司,涵盖银行、信托、证券、基金、保险、资产管理、金融服务等多个金融领域。12月9日,上海国际集团引入上实投资对旗下上海国金租赁有限公司增资扩股,希望依托国金租赁打造自贸区融资租赁平台。
壳资源出路激发想象空间
据悉,在上一轮上海国资改革中,其主要思路是推动产业集团上市,以资产证券化率为主要衡量指标。而业内人士指出,新一轮上海国资改革整合的范围和力度更大,除继续推动整体上市与并购整合外,上海国资旗下的上市平台将会获得更多“出路”,面临更多“选择”。未来上海国资可能聚焦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上,而对那些市场竞争性行业,将加快调整和重组,甚至会逐步退出。
有关专家分析,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将拥有更宽泛的“路径”,这一点,从上市公司中即可体现。今年7月2日,金丰投资因重大事项停牌,并于8月26日起正式进入重大资产重组阶段。其筹划的重大事项虽然未曾披露但已经是广为传播,即房企大鳄绿地集团拟实现借壳。而按照以往上海国资的整合经验看,多数采用集团公司增发整体上市,借壳上市的案例并不多见。此外,7月中旬,飞乐股份复牌并披露了重大资产重组方案,从事安防行业的民企中安消实现借壳上市。而如果说绿地借壳金丰尚属国资内部的“资源重置”,那么,国资对飞乐股份这一壳资源的“舍弃”,更是一种罕见的国资退出安排。从这两个案例可见,上海国资对旗下上市平台的管理亦有取舍,未来其对旗下壳资源的“安排”亦会更加多样化。
另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是,上半年,城投控股大股东将所持10%股权转让给PE巨头弘毅,引入战略投资者,这将是国资市场化开放重组的又一重要路径。
翻看上海国资“十二五”规划,上海国资委鼓励主业清晰、资产规模大、竞争力强、行业领先的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引进战略投资者、合资合作、整体上市等多种途径,聚合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
分析人士表示,未来,随着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方案的出炉,除了整体上市之外,目前上海国资旗下没有整合过的集团只有10家,涉及14家上市公司。而上海国资委人士表示,整合是按照上市公司的核心主业展开的。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主业定位清晰的,整合进程相对应该更快。
东方证券策略研究员表示,区国资委下属的上市公司和有壳资源价值的上市公司也是投资上海本地股的两大方向。因为上海市国资委对区国资委控股公司要求最起码达到26%的持股比例,但目前仍有一些上市公司没有达到标准。
知情人士表示,那些定位不清晰、国资委持股比例低、集团内部整合难以改良价值、当前主业与政府产业政策相背或不符、负债比例低、诉讼少的上市公司,将最终变成“壳资源”。观察近期上海国资的炒作偏好,壳资源已然成为表现最好的品种,上工申贝、海立股份这类品种都走出了一波直线拉升的行情,而资金强拉的背后无不是看中其壳资源的特性。
国资背景商贸零售
改革路线图现端倪
据悉,商业航母级的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从今年8月起高层就不断变动,并于12月初宣布,在经营策略方面有所改变,将投资1亿元商品资源发力O2O。百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晓宏今年8月履新;同时,百联集团内部出现了一系列人事变动。
宏源证券分析师表示,百联集团人事变动与国资改革政策推动有关,百联集团旗下子公司友谊股份有望成为上海国企改革受益最大的上市公司。
在本轮上海国资改革中,股权优化和推行激励机制被投资者寄予极大希望。海通证券分析师指出,截至2013年9月底,友谊股份的控股股东百联集团通过直接和间接持股46.48%,实际控制人为上海国资委,公司剩余股权分散,第三至十大股东合计持股仅6.2%。只要其国资持股比例保持30%以上,就能继续保证国资的控制支配,这一较大的股权让渡空间使各种可能的改革方案,如引进战略投资者、股权激励等相对而言更方便推进。据了解,上海物贸的控股股东百联集团持股也达到48%,是中国500家最大的物资流通企业之一和中国物资流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并形成了现货 、期货两大市场格局。而在上海自贸区建设的背景下,这种平台性的公司一旦进行整合,其自贸属性的吸引力将十分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