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大蓝图缓缓铺开。
“中国制造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扩大。目前出现了市场层面从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演进、签约项目由额度较小向额度较大演进、产品及配件由中低端向中高端产品演进的新趋势。”一家生产大型轨道交通产品的央企相关负责人欣喜地表示。
面对后起国家追赶和发达国家技术、规则制定上占优势的“两面夹击”压力,中国制造正力求夹缝中升级。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企业人士和专家认为,升级不可能一蹴而就,核心技术研发、产业标准和贸易规则的制定将是最大的挑战,我国有必要从产业布局、金融支持等方面多维度培育创新土壤,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
冲锋战突围高端市场
“这个项目是有突破性意义的,未来我们将继续向高端市场推进。”中国水电相关人士说,11月下旬中国水电与罗马尼亚塔尼塔电站项目合作意向书的签署,为中国水电进一步开拓欧洲高端市场、扩大品牌影响力提供了新的契机。
上述人士坦承,包括公司在内的中国制造型企业大都被贴上了低端标签,一是因为产品档次比较低,二是因为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市场层次比较低。因此,向高端产品转型、向高端市场进军是大家共同的选择。
中国广核集团同样视进入欧洲市场为具有突破意义之举。中广核相关人士介绍,今年10月,在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见证下,中广核与法国电力公司就合作投资英国核能项目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确定联合进军发达国家核电市场。11月,中广核与罗马尼亚国家核电公司签署了关于建设切尔纳沃德核电站3、4号机组的合作意向书。对于前些年在土耳其 、南非 、英国等市场竞争中连续失利的中国核电业而言,上述合作不失为核电出海的重大利好。中广核也有意在海外高端市场开拓中走得更远。据统计,英国核能领域当前产值达到40亿英镑,且在今后10年预计将吸引150亿-700亿英镑的投资。
而被视为高端制造崛起“希望之星”的中国高铁更是加大了向高端市场突破的步伐。据湘财证券研究报告统计,近两年来,有100多个国家元首、政要和代表团考察了中国高速铁路,已有几十个国家表态希望合作,部分项目已经启动。
中国北车董事会秘书谢纪龙在兴业证券年度投资策略会上表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不同场合推荐中国高铁,掀起了周边国家以及相关国家对中国高铁的新一轮认识高潮。国际市场对轨道交通装备的需求正在转热,高铁市场新一轮热度正在萌生。“公司也考虑相关国家和市场的需求,进行本土化的生产,因此会有相应的投入,满足未来国际化发展的需要。”该公司拟发行H股募资的用途之一就是建立境外投资研发、生产、检修基地类全球资源配置项目。
业内普遍认为,中国高铁在技术、运营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将有利于海外市场的开拓。比如,从工务工程、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到客车制造等全流程,中国可以一揽子出口,且建造成本比其他国家低20%左右。更重要的是,中国高铁运营里程数差不多是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合,运营规模和经验难以被别国超越。
“进军高端市场也是基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中国水电在水利水电建设领域不论是技术还是规模都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未来将重视规划设计等高端领域业务发展,加强对高端市场的开拓。”上述中国水电人士称,“进入高端市场将对公司治理带来深刻影响。整个项目运作流程、当地文化环境特别是法律制度都将给公司带来挑战,倒逼公司经营、管理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阵地战夯实升级根基
诸多专家提醒,敲开高端市场大门是中国制造向外冲锋的一大突破,但升级的关键还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产业标准的制定上。
就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做得比较好的高铁而言,不少业内人士担心核心技术的缺失仍是硬伤。谢纪龙认为,高铁完全有能力走出去,但也会面临一些小摩擦。比如,有公司会跳出来说技术专利问题、部件供应问题。据他介绍,在再创新过程中,我国对车的外形结构、内在的网络控制系统、牵引控制系统、制动系统等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现在,网络控制系统全用我们自己的,牵引控制系统还有一部分使用国外的,制动系统还完全是国外以及合作的系统。
谢纪龙建议,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建造中国标准化的动车组。不仅是动车,高铁建设的标准体系、通信系统标准体系,以及调度指挥系统和车辆系统的体系,都要形成高铁运行的一个完整体系。这样在未来国际市场上会更有竞争力,占据优势。
核电领域也面临同样的烦恼。核电领域专家认为,目前中国核电三大巨头都宣称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先的三代核电技术,但这些技术均未得到成功的应用,其首堆建设迟迟未能落实。
中广核有关人士表示,EPR三代核电技术将被运用于英国核电项目中。该技术目前被用于台山核电站一期工程,建设两台单机容量为175万千瓦的压水堆核电机组,而该项目工程建设正在推进中。
中广核科技研发部总经理邹勇平介绍,自主知识产权三代核电技术设计方案已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国家核安全局、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的审查,四大关键验证试验以及10余项单项试验已全部完成,国内企业已掌握所需先进燃料组件的设计能力,所有主设备已具备自主设计能力和制造能力,初步安全分析报告已编制完成,部分验证试验正在深圳市龙岗区宝龙工业园试验基地进行,预计2014年上半年全部完成。
业内人士称,一直以来,中国企业技术升级普遍采取与国外龙头企业合作的方式,在引进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比如,中广核与法国核电企业合作了30年,从“法方为主,中方为辅”到“中方为主,法方提供支持”,再到“共同设计、共同建造”,从“师徒关系”走向对等的“战略合作”。
依然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制造在核心技术研发和设计环节依然实力薄弱,在产业标准、贸易规则制定上更是没有话语权。而过多的产能集中于中低端环节,造成产能过剩、价格战、国内企业“窝里斗”等问题。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伟认为,产能过剩折射出创新不足,在中国则尤其如此。在满足一定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将加工制造成本减削至极限低,是中国企业的优势创新能力,但这不足以支撑产品创新或系统创新。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在钟伟看来,创新并不仅仅是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灵感,而在于有无需要和培育这些创新灵感的土壤。
攻坚战施肥创新土壤
诸多企业人士、业内专家建议,要培育中国制造创新升级土壤,有必要从产业布局、金融支持等多维度“施肥”。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重拾高端制造业发展,而东南亚、非洲等国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全球步入新一轮工业化浪潮。在这个格局中,起步稍早的中国制造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当口,面临双重夹击。纵向看,要素成本提高使得传统优势式微,核心技术缺失、标准制定失语使得长期竞争力堪忧;横向比,发达国家占据产业链高端、把控先进技术,后起的东南亚、非洲国家低成本生产优势更为明显。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等专家认为,应该调整政策,大力鼓励实体经济发展,防止资金再大量涌向房地产、金融等。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表示,在向中高端转型的同时,也有必要调整对传统制造业的政策,国家扶持政策应更多地向创新突出、精工生产强的企业倾斜,通过技术升级使传统制造业企业进行高效、精益生产。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正研究制定重要产业的创新发展路线图和实施方案。对能源、汽车、冶金、石化、集成电路等行业或重要产品,要明确提出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技术路线、保障措施和推进时间表,使之与产业发展规划、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有机结合,协调推进。
在区域布局上,专家建议,中西部地区应在产业承接上发挥主导作用,防止制造业空心化,为中国经济稳步增长提供动力,东部地区则将成为创新发展战略高地,强化制度创新,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目前,多个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带正在建设中,而东部战略发展的全局意义也在凸显。张晓强表示,要将东部作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点推进区,对京津冀、上海 、江苏 、浙江 、广东 、辽宁等省市积极推进国有单位科研成果所有权和知识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科技创业投资和金融支持的政策。
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一直在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高技术产业高端化、优势传统产业品牌化。目前,互联网、新能源、生物、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增速为经济增速两倍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5%。该市每年投入180多亿元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积极推进2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并以工业设计作为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
在资金支持上,专家认为,有必要围绕激励企业创新来完善金融、税收、价格、财政、知识产权等管理政策,增强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比如,提高财政科技支出用于企业的比例。目前,我国财政科技支出中给企业的仅占15%,而发达国家达30%以上。我国大中型企业科技研发支出占主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1%,与发达国家大企业5%的水平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更多专家认为,应将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做实,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民生证券研究报告称,制造业规模宏大但技术附加值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政府和国企主导,更加注重安全而不是经济效益。未来十年可能是技术升级的关键期。过去经济超常规发展使企业将更多精力放在规模扩张和应用研究,而忽视基础研发投入。以后经济增速适度下台阶,将倒逼这些企业踏下心来搞研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小济认为,制造业产业调整应主要依靠市场行为。企业应该在市场中通过竞争摸爬滚打,调整和回应市场的变化,而政府不必过多干涉企业经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