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应从四方面应对 互联网金融革命
当前互联网金融还处在不断升温阶段,商业银行应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加快创新,努力构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先行优势
■李 佳
目前,互联网金融无疑是金融界最热门的名词之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深刻改变了传统金融交易模式。或许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互联网金融还远不足以撼动传统银行业的市场地位,但是这种以网络渠道拓展、大数据运用和虚拟信用平台为主要特征的金融交易模式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可能革新传统金融中介和货币发行体系的虚拟信用平台,将实现新生代金融生态圈的重构,这会对传统金融体系形成重塑和颠覆。
作为服务业,银行体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于其支撑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基本功能。从理论上讲,传统金融系统的基本功能可分为六个方面,即支付清算、积聚资源、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提供信息以及处理激励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将通过掌握传统金融体系所具备的基本功能,由此对银行业产生冲击。比如阿里金融所推出的“余额宝”,不仅可以担当储蓄存款或积聚资源的功能,用户还可以用其进行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由此获取超过普通银行存款更高的收益。互联网金融这种“积聚资源”功能的出现,将动摇商业银行生存的根基——存款,“金融脱媒”趋势将进一步加剧;再者,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和网络信贷服务业企业联盟等网络信贷公司的出现,将代替传统银行体系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由此对传统银行体系的业务空间和盈利空间产生冲击。同时,第三方支付、大数据信息处理以及虚拟货币等服务模式的出现,使互联网金融逐渐获得与传统银行业相融合的金融功能,一些大的电商集团,比如天猫、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纷纷建立自身的金融集团,正式进军互联网金融,这种具有多元化功能的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进一步挤压传统银行业的生存空间。
面对冲击和挑战,最大的风险就是墨守成规。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把握大势、加快创新、改造流程、提高效率应是主要的应对之举。首先,商业银行应跟踪互联网的发展,及时更新操作系统中的服务终端,实现渠道细分和整合;其次,推进同业连接和跨业对接,创新商业服务模式。未来商业银行的发展不仅应实现同业连接,即向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组合,更应该实现跨业对接,突出金融与非金融的“一站式”服务,也就是说银行的服务外延应从金融领域向非金融领域拓展,为客户提供全能型的服务;第三,重视客户体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客户的迁移成本不断降低,客户体验不佳也就意味着客户的流失,这就需要商业银行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营销方式,按照客户需求来调整经营模式。最后,创新商业模式。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必须摆脱线上产品经营高度依赖物理渠道产品迁移的发展模式,要强化适应网络经济以及线下线上一体化经营的产品创新,并通过智能终端自助服务与远程人工服务的结合,建立全新的远程银行模式,并构建物理渠道人工服务、自主电子银行服务之外的第三种渠道和服务方式,同时建立基于动态交易数据的风险管理体系。
总之,不变则“死”,当前互联网金融还处在不断升温阶段,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应加快创新,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努力构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先行优势。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博士后工作站研究员)
(责任编辑: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