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2014债券市场难言乐观 中债综合指数2013末大跌

2014年01月27日 07:42    来源: 国际商报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债综合指数(净价)2013年末收在96.07点,较前一年末下跌4.65%,创2002年以来年度最大跌幅。

  2013年是中国债券市场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从国际环境看,伴随着美国、欧洲经济日益明显的复苏态势,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的举动一直牵动着国内债券市场的神经。从国内的宏观环境看,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弱复苏态势,在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的大政策背景下,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市场监管力度之大为近年罕见,“流动性”显得弥足珍贵,货币市场利率一年内出现两次大幅波动,债券市场收益率整体抬升了一个较大的台阶。

  货币市场利率大幅波动

  2013年,国内货币市场利率出现了两次大幅波动,第一次出现在6月中上旬,银行同业间隔夜拆借利率(Shibor)和Shibor7天利率最高分别达到13.44%和11%。6月下旬以后,随着央行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市场利率,以及时点性、情绪性因素的逐步消除,货币市场已恢复平稳运行。

  海通证券分析师张琦认为,导致市场波动的原因较多,既有美国退出QE预期等带来的外汇市场变化的影响,也有节日现金投放、补缴准备金、税收清缴等时点性因素的影响。

  第二次大幅波动出现在12月中旬,导致波动的原因与第一次基本相同,其中Shibor隔夜拆借利率最高时达到4.51%,Shibor7天利率最高时达到8.84%。

  相应地,2013年中债指数整体大幅下跌,并呈现两个阶段的特征:第一阶段,1~5月份缓慢上行;第二阶段,6~12月份震荡下跌。

  中央结算公司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末,中债综合指数(净价)为96.07点,较2012年12月末的100.75点下降4.65%。

  债市年度发行量增速放缓

  2013年,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含央票)87016.27亿元,较前年增加7218.72亿元,同比增长9.05%,相比2012年增速下降了2.6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2013年发行总量增速明显放缓。

  南京银行金融市场部认为,这一是由于国家发改委要求券商自查使得企业债发行在5~8月间几近停滞;二是由于11月之后信用债利率超过同期贷款利率,使发行人动力下降。

  从中央结算公司新增债券的券种结构来看,2013年国债发行13374.40亿元,政策性银行债发行19960.30亿元,二者在发行规模中占据主要地位,发行量合计约占发行总量的59.05%。

  与此同时,债券市场托管总量继续平稳增长。中央结算公司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末,全国债券市场总托管量达到29.48万亿元,同比增幅为13.39%。

  同时,债券市场交投活跃度降低的趋势明显。中央结算公司数据显示,2013年债券市场现券和回购交易结算270.82万亿元,同比增长1.15%,但相比2012年增速下降了31.52个百分点。

  2014年利率水平或高位徘徊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稳中求进”是2014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预计2014年GDP仍将保持弱复苏态势,通胀水平将呈现温和上涨趋势。从外围环境看,随着美国、欧洲经济复苏态势日益明显,考虑到美联储退出QE等因素,预计外汇占款新增规模会趋于下降。展望2014年,债券市场的价格走势仍难乐观。

  顺德农商银行固定收益研究员宋球红表示,以往各大机构会选择在年初的债券市场做一些配置,带动债市收益率的下行行情。但是2014年资金面情况不比往年,随着市场投资倾向下降,下行机会也较往年收窄。

  分析人士认为,从货币市场利率角度看,利率市场化加快、规模持续增长的理财产品以及互联网金融产品将继续提升银行负债成本,促使银行风险偏好提升,揽储战仍将上演,因此2014年整体的利率水平很可能依旧在高位徘徊。


(责任编辑: 史博超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11月份债券市场发行量环比减21.7%      2013年12月31日
  • · 债券市场:债市中长期压力仍存      2013年12月30日
  • · 打通债券市场 助推直接融资      2013年12月30日
  • · IFC120亿元投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2013年12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