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被微信红包“偷袭”了一回的,节后立即放出一款名为“余额宝用户专享权益”的产品,和以往百度、微信推出的线上理财产品一样,噱头十足之余也吸足人气,而背后看不见的是“一大波资金”从银行账户上涌入这些“宝”中。
实际上,从去年下半年央行公布的数据就可看出,搬家迹象愈发明显,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存款立行”的传统银行业正开始遭遇犹如“釜底抽薪”般的挑战,打响“存款保卫战”或许是银行今年的一个重头戏。
银行流失迹象明显
支付宝是第一个推“宝”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去年6月它与天弘基金合作推出的“余额宝”横扫互联网草根人群,经过半年发展,截至今年1月15日,余额宝规模已超过2500亿元,超过当了7年基金霸主的华夏基金。余额宝还引发了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疯狂跟风,一时间,百度、腾讯、苏宁等都纷纷出手,各种“宝”层出不穷,接近30种,抢钱大战硝烟弥漫,老百姓则忙着把银行账户里的活钱往这些“宝”里搬,银行存款流出迹象明显。
尽管没有一个总体数据显示“宝宝”们一共抢走了多少钱,但从央行公布的数据中也能略见一斑。去年11月,央行发布去年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当月住户存款流失严重,减少8967亿元,为去年存款流失最严重的月份。接下来的去年11月,住户存款增加940亿元,略有回升,但接下来的去年12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15万亿元,又同比少增4458亿元。
上市银行季报也显示出这个趋势,一些银行在去年第三季度就已经出现活期存款下降的趋势。例如,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某国有大行的储户存款较6月末环比下降0.27个百分点,其中,活期存款减少了661亿元。另一家国有大行2013年三季度存款余额较二季度环比减少334亿元,存款同比增速9.56%,为8个季度以来的最低。
据支付宝的最新统计,春节前一周余额宝的日均转入金额超过100亿元,虽然这可能和年前各单位年终奖发放有关,但以这样的转入速度,银行存款“堤坝”的缺口势必将被越挖越大。
或倒逼利率市场化加快
“这个趋势我们也都注意到了,虽然现在还谈不上规模冲击,但苗头足以引起警惕,管理层已经高度重视起来。如何保证存款来源、增加储户黏性是必须要好好下一番工夫的了。”一家股份制银行高层近日向羊城晚报记者坦承,互联网金融给银行带来的冲击巨大,银行必须好好研究应对。
普益财富研究员吴泞江指出,类“余额宝”产品目前还吸引的是银行活期存款,“随着市场的推广,以及投资者逐利的天性,将会使更多的活期甚至是定期存款流向‘余额宝’。”——如果连定期都撬动,那银行的现有盈利模式更将受到很大挑战。
东方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金鳞表示,类‘余额宝’产品大幅降低了客户购买的隐性成本,这就形成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倒逼机制。“现在商业银行只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维持利差而坐视活期存款不断流失;二是为了遏制存款的流失而主动推动存款产品利率的市场化。”他认为,可以预见的是,当类“余额宝”产品规模不断做大时,银行就不得不采取第二种策略了。
未来银行还要抱互联网企业“大腿”?
记者观察到,其实不少银行已为应对存款流失、增加的吸引力做了非常多的努力,比如推出银行系的各种“宝”兼顾流动性和收益,利用银行现有渠道进行创新等,产品甚至并不比互联网金融的差,但在当前互联网金融大潮的冲击下,引起的关注度难以媲美,也显得十分无奈。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金融无论多火爆,也需要开资金账户,需要资金托管,而这却是银行的传统业务。这意味着,同样会有银行从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中得到巨大实惠,比如中信银行作为余额宝唯一的监督银行和托管银行,就拿到了大量的低成本同业存款,去年9月,民生银行与阿里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双方除了传统的资金清算与结算、信用卡业务等合作外,还在理财、直销银行、互联网终端金融、等方面进行合作。也许,未来谁掌握了和互联网企业合作的主动权,谁也将会最先从传统金融领域的困局中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