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堂/东方IC
◎ 本报记者 卫容之 实习生 陈楚薇
趁着上海自贸区的“东风”,筹划已久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于2月18日正式开闸。这意味着像陈小姐这样的“海淘”一族只需要通过一个境内的第三方支付账号,就可以轻松解决跨境支付问题。至此,人民币国际化建设在上海打下“第一桩”。
上海的陈小姐是“海淘”一族,她在欧洲国家的网站上购物时经常会碰到一个问题:购物网站没有开通银联支付,而陈小姐手里只有人民币和美元的双币信用卡,结账时得多支付一笔货币转换费。
“在境外网站上买东西只能通过多币制信用卡付款,遇上额度不够或不支持这类卡,就不能购买。”一直在境外网站上给女儿购买奶粉的胡女士表示,如果境外网站也有境内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接口,将更为便利。
面对“海淘”一族的热切呼声,近期终于传来“佳音”:2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宣布,在上海自贸区启动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试点,银联支付、快钱、通联、汇付和盛付通等5家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合作银行对接签约,同时出台《关于上海市支付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这是自去年12月2日央行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简称“央行30条”)后,首个落地的金融操作细则。
“海淘”更轻松
“央行30条”首个操作细则出台,究竟带来了什么?说白了,就是“海淘”可以用人民币了。
事实上,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支付业务,相关部门已然“试水”。去年9月26日发布的《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的批复》通知,境内17家第三方支付企业进入试点,让支付公司有资格做外币的结算,企业对外结算依然以外币支付。这意味着,一些中国消费者比较多光顾的网站,可以通过第三方支付企业支付外汇业务。
但是,请注意,去年的政策是关于“跨境外汇支付”,而近日放开的是“跨境人民币支付”,这之间的差距可以说是“天壤之别”。那么,用境内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跨境人民币支付有什么优势呢?
银联电子支付总经理孙战平告诉记者:“如果用Paypal‘海淘’时,虽然中国消费者花出去的是人民币,商户实际收到的钱却是外币,期间汇率可能会发生比较大的波动。现在允许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支付后,从消费者到结算组织到银行再到商户,都是以人民币结算和计价。这样就规避了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银联电子支付工作人员表示:“通过银联支付完成跨境人民币支付后,在货款和运费之外,消费者无需缴纳其他手续费,也省去了汇兑的麻烦。”
换句话说,以前,当你选好商品进入支付页面,拿出带有VISA、万事达卡标识的信用卡,填写卡号、安全码,当然一切的前提是,你要破除重重“洋文”的关卡。好不容易完成支付,到手才发现买错了,结果一退货,运费泡汤不算,发现退还的货款也少了点,原来这十几天里人民币有可能就升值了。
对于商户而言,不仅要承受汇率风险,还需要通过中间行进行转接,多了一笔兑换成本。汇率的上下波动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也损害商户利益。不少商户把这些成本计算在内,干脆把价格标高一些。海淘者的成本自然就提升了。
而如今,央行宣布在上海自贸区启动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这项政策的最大利好就是:今后去“海淘”,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外购物网站以人民币标价、人民币支付、人民币结算。新海淘可全流程使用“人民币”,意味着再也无需经过货币兑换的过程,汇率变动风险自然顺势消除。
中国消费者支撑起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现在,境外电商也能分享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了。
今后,更让“海淘大军”心跳加速的利好消息将会越来越多。孙战平表示,银联已经与多家海外航空公司、酒店洽谈,但要支持人民币跨境支付,境外企业还需要开设人民币账户,得到监管机构的认可等,这些都需要时间。
想象一下,今后,越来越多的海外网站上,支付页面将出现境内支付机构的标识,只要您按一下这个标识,接下去就像家门口的马路一样,轻车熟路:全中文的界面,熟悉的风格,让人感到亲切的一群境内银行LOGO。您可以随便选择中行、建行或者其他银行,然后用人民币支付,商家也可接受人民币,无需经过货币兑换。还有可能逐步把海外网站的商品页面也变成中文版,双方还可能一起推出促销活动。
交易真实 防止洗钱
“央行30条”中第14条明确支付机构参与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方式:上海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与区内持有《支付许可证》且许可业务范围包括互联网支付的支付机构合作,按照支付机构有关管理政策,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人民币结算服务。
根据该政策,至少上海17家持有互联网支付牌照的支付机构,都有资格参与跨境人民币支付结算服务的试点。此外,根据操作细则,全国范围内取得互联网支付牌照的支付机构,也可以通过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分公司,来参与上述跨境人民币支付试点。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对于央行的试点,不少第三方支付企业备战热情高涨。
总部位于上海的一家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管理层认为,在境内市场还未吃透的状况下,介入跨境支付似乎有些贸然,跨境支付涉及的风险可能难以承受,“不过,如果国家定了什么规矩,我们也会评估看看行不行,跟着上。”
有多家第三方支付的人士透露,正在积极准备申报方案。
“这么做可能会有洗钱的风险,也会给外汇管理带来风险,因此试点的目的之一是引导这些支付企业更合规地做跨境支付。”一位知情人士说。
“跨境支付涉及的范围广,但本质问题是一样的——洗钱,因此有没有真实的贸易背景是关键。”一位业内人士说。
消息人士表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试点,所需坚持的惟一原则是贸易的真实性。只要任何一种贸易的参与方,能够证明这项贸易是真实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就能成行。
针对外界的种种担忧,《实施意见》十分强调跨境人民币支付的“贸易真实性”,并且禁止用于资本项下的支付,但尚未对跨境人民币支付限额有规定。
《实施意见》涵盖总体原则、开办业务主体、开办业务条件、备案材料、开业业务内容、备付金管理、风险管理等七方面内容。在“风险管理”条文下,就列出了八项规定。其中,明确提出:支付机构应建立健全和执行身份识别制度,不得开办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并留存完整的交易真实性证明材料备查。
记者发现,为了防止客户利用跨境支付洗钱,《实施意见》可谓是殚精竭虑,考虑周全。首先,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发展特约商户时,落实实名制和商户准入核查制度。其次,对于大额、可疑交易的商户或者客户,支付机构应将其列入重点关注名单进行核查,一旦核查发现异常交易,第三方支付机构必须立即终止为其办理业务。
谁来监管仍待定
或许问题并不仅仅是用人民币跨境支付还是用外汇跨境支付那么简单。两次创新的主管部门不一样,此次的跨境人民币支付由央行主管,而跨境外汇支付业务由国家外汇局管理。
有来自外汇管理系统的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央行与外管在大方向上步调一致,其中,央行的管理思路是“账户概念”的,由FT账户体系搭建的分账管理系统达成对头寸的控制;外管的思路是“现有外汇管理框架下分项目的适当放松”。
一些业内人士预计,对于自贸区,外管局在此后将推出外管框架下的细则,与央行细则形成合力,规范发展。
“其实两项跨境支付业务背后对应着的却是各有一套监管逻辑——焦点在于要不要对跨境支付搞额度管理。”知情人士说。
根据外管部门对跨境外汇支付的相关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对货物贸易类支付所能办理的单笔交易金额上限为1万美元,留学教育、航空机票和酒店项下单笔交易金额上限为5万美元(不占个人换汇额度的5万美元的限制)。
据记者了解,先一步推出外汇跨境支付的外管部门对跨境支付的态度实际上保守审慎,想逐步地放开,所以在跨境支付的交易金额上做了限制。
“但央行的跨境办可能不这么看。”上述人士称。
相比之下,从央行2月18日披露的情况来看,“开放”力度似乎不小,很多第三方支付公司都可以参与,而且要求也很“开明”。
根据《实施意见》,上海市注册成立的支付机构,以及外地支付机构在自贸区设立的分公司,只要取得了互联网支付业务许可,均可从事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
额度方面,已经签约的一家支付机构海外业务部负责人2月18日说:“从表面上看,今天签约的是一家支付机构对应一家银行和一家特约商户,但在实际操作跨境人民币支付时,只需满足央行交易真实性的前提,并没有单笔或总量的额度限制,这次在金额和特约商户数量上都是完全放开的,总基调就是鼓励做大。”
据透露,去年末,央行相关部门在召集支付机构召开的一个跨境人民币支付的内部会议上指出,跨境支付,以交易金额设限没有意义。就其经验而言,但凡有问题的跨境交易恰是瞅准了金额上限的空子,比如拆整为零,如果限额万元就做成“9999”,而那种大笔的跨境交易反而不太容易出问题。
而最出乎意料的是,央行明确,在“事后备案”的原则指导下,支付机构开展境外人民币结算业务,事前不需要报央行审批,而是在开办业务后一段时间内,向央行备案即可。
2月18日,央行上海总部在答记者问中提到,“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是此次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对上海自贸区来说,这似乎只是开放的一个开始。2月18日,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在启动仪式上表示,遵循“先易后难”、“成熟一批推出一批”的模式,下一步会有序推出跨境人民币使用等多项金融改革细则。
对于跨境支付的业务准入,跨境人民币支付与跨境外汇支付业务也有区别。
去年9月启动的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许多支付机构从上一年度就启动了申请工作,挤破头最后拿到的还不是一张正式的牌照,仅仅是“业务试点资格”。
业内人士的解释是,这主要是外管部门希望通过试点不断修正,在风险可控后正式发牌。
而即将启动的跨境人民币支付,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的思路更为开放,“只要业务放开了,大家都可以来做”。
人民币国际化迈新步
近年来,跨境贸易蓬勃发展。中国人民银行2月15日公布,2014年1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为5502亿元,环比减少4.86%,较上年同期增长75.22%。1月货物贸易结算为3683亿元,较前一个月的3486亿元增长5.65%。2013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为4.63万亿元,较上年的2.94万亿元同比大增57%,反映出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下,货币使用率飞速增长。
与此同时,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快速发展正推动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显著上升。国际清算银行(BIS)2013年报告显示,人民币交易地位从2010年的全球第17位跃升至第九位,日均成交额增长2.5倍,首次跃居全球外汇市场交易最活跃的十大货币之列。
与此同时,中国已经与2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超过2.5万亿元,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此外,东南亚、东欧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已经或正在考虑将人民币作为官方的储备货币。
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基础工作,未来人民币国际化还要实现国际金融结算货币、最终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在此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正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中行原行长李礼辉去年12月指出,未来15-20年人民币有望成为全球主要的结算、支付、交易和储备货币之一。
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的开闸正是要把握住这一契机,让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进一步完善。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告诉记者,上海自贸区支付机构启动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有利于拓宽支付机构的业务领域,同时也让境外消费更加便利。
连平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第三方支付在境内支付已可实现,但人民币在境外使用时,第三方所提供支付的服务受到限制。现在在自贸区内启动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也就意味着境内签约的这些第三方支付公司可为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提供服务,对支付机构来说是一大利好,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随着人民币规模和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比如现在可以在香港、澳门实现支付功能,未来在台北、新加坡也都可以做。这种(对第三方支付机构)放开的路径,实际上也跟银行业开展海外人民币业务类似。”连平说。
在连平看来,支付机构可开展境外人民币支付业务,也可让境外消费更加便利。尽管今年以来全球投资仍然延续低迷态势,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2912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56亿美元,同比增长29%。
随着中资企业“走出去”不断增多,对人民币“走出去”的渴望则更加明显。“我们在美国生产的产品出口到中国后,收到人民币,然后兑换成美元,会有汇兑损失,而如果在境内外都有人民币业务和相关产品,那么我们就不需要把人民币换成美元,就不存在汇兑问题,降低了汇兑交易成本和汇率波动风险。”美国国际维生素集团公司CEO戴明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