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大数据时代银行不会掉队

2014年03月04日 07:36    来源: 人民日报     刘宇飞

  过去一年间,“互联网金融”携“大数据”强势登场,不断制造出新愿景、新故事乃至新传奇。在这一汹涌大潮的冲击之下,被认为在劫难逃的,首当其冲者非银行莫属。但其实,若能正确解读大数据的本质特征并善加利用,将有助于银行的传统优势重获生机。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首先使得在此前“小数据”时代发展起来的日趋精确化的数据分析技术貌似失去了用武之地,因为大数据的重要特征就是巨量、非数码化和不精确,传统的量化分析技术和设备无法处理;其次,传统的基于银行家直觉的做法进一步受到贬损和排斥。但是,如果能够细致把握“大数据”的内涵,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首先,结构化的数据在大数据时代并不会消失,而会继续成长。小数据时代的分析技术完全能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发挥。其次,对于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的分析,固然有赖于全新的技术和设备,对大数据进行复杂的分析和处理,得到简洁的有意义的结果,从而完成大数据向有价值资产的转换,但不应忽略的是,在其中和其后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人而不是机器。因为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往往并不提供精确的指向。而这些,恰恰是老一代银行家所做的事。

  老一代银行家基于职业直觉做出的判断,其实并非如常见批评那样没有科学依据,而是同样建立在数据收集和分析处理的基础之上。只不过,过去更多是依靠银行家与客户的近距离接触,来感知和吸收那些难以数码化的信息,并加以利用。而现在,银行家有可能以更低的成本更便捷地接近客户,更全面地了解客户,做出更好判断。比之小数据时代,能够为银行所利用的数据大大增加了。英国大都会银行的CEO近日在解释其新开设门店的意义时提到,它们的分行经理“有权否决电脑”。这可说是“银行家”在大数据时代的光荣回归。

  因此,银行有理由自信地拥抱大数据时代,银行作为信息处理机构的传统优势,在大数据时代有可能重获生机。

  (原文刊于3月3日《经济参考报》,有删节,原题为《大数据有助于银行重获生机》)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