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无疑是当下公众谈论最多的词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昨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两字使用频率高达77次。
2014年政府重点工作的第一项,就是 “推动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其中就包含行政体制改革。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的数据,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有序实施,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同时,扩大“营改增”试点,取消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48项,减轻企业负担1500多亿元。在这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下,去年全国新注册企业增长27.6%,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市场和企业的活力空前爆发出来。
投资审批制度以及前置审批制度仍旧是下一步改革的方向。“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
日前,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宪法与行政法研究室主任周汉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两会”之前,各个部委公布的行政审批项目清单是之前没有过的,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硬性的规定,有了这一规定,就会让各个部委在权力使用上有所顾忌,不会出现乱用的情况。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下一步,将推动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还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周汉华认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就是要让社会监督,各部位权力清单的亮相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为了让社会监督,只有这样,审批制度改革才能迈出实质性步伐。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称,“坚持放管并重,建立纵横联动协同管理机制,实现责任和权力同步下放、放活和监管同步到位。推广一站式审批、一个窗口办事,探索实施统一市场监管。”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认为,权力的下放和转移,本身就是为了实现对社会的治理和管理,之后需要社会共同来负责,共同监督,真正实现社会同政府的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