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互联网金融究竟应持有什么样的监管态度,这是中央银行必须给予明确回答的问题。
日前,始终处于舆论风口浪尖中的央行相关负责人表态,对互联网金融要予以适度监管,不宜管得过多过死,要为创新和发展留有余地和空间,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从一度监管真空到最近的重拳出击,央行对于互联网金融态度的转变也迎来不少的质疑。许多互联网金融的拥护者认为,过度打压互联网金融势必扼杀创新,进而损害消费者享受普惠金融的权力。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高举普惠大旗的互联网金融在短短时间内赚足了消费大众的赞誉和拥戴。其通过不断自我创新与传统金融机构竞争的同时,也倒逼着传统金融机构提升服务加速转型,确实使金融服务的用户体验得到了升级。不仅如此,凭借先天的用户资源优势,这个金融雪球还在越滚越大。然而,不同于其他产业,金融领域的快速创新往往和风险是伴生的,互联网金融在迅速积攒人气的同时,潜在风险也在积聚。
稍加回顾便不难发现,央行此次的表态与其一直以来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态度是相一致的。一段时间以来,尽管将野蛮生长的互联网金融尽快纳入监管的呼声不断,尽管互联网金融的一些安全隐患已经有所暴露,但监管层在多数时间里始终采取多看少动的观望态度,其呵护创新的意图十分明显。
然而,互联网金融毕竟也是金融,关乎经济命脉和社会稳定,安全才是首要原则。尤其是诸如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已经形成相当规模,一旦潜在风险得到宣泄,普惠金融的大旗倒下来,最先砸到的恰恰是庞大的、没有风险抵御能力的大众用户群体。央行正是明确看到了安全隐患,才果断对某些业务紧急叫了暂停。
我们认为,监管和创新并不是对立的。鼓励创新就是要鼓励以用户利益为核心的、对服务手段的创新,而不是以自身利益为追求、以钻监管漏洞为目的的创新。互联网金融所扮演的“搅局者”对于推动我国整体金融行业的服务提升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然而,创新绝不能成为粉饰太平的挡箭牌,盲目的创新往往蕴藏着巨大的风险,金融领域的任何风险一旦姑息就有可能会演变为系统性灾难。央行对于互联网金融采取适度监管,为创新留有余地的态度值得肯定,但是监管尺度在拿捏上仍必须无条件地以风险防范为底线。只有在安全性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合理、有益、公平的创新之旅才能走得更远、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