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慕容阔
抓住美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有利契机,有序可控推动人民币在一定幅度内贬值,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作结构性调整,以超额外汇储备填补货币化的财政赤字,是符合我国当前财政和货币政策实际的正确抉择,如果此举为外界猜测央行顺势而为,那央行已走在正确的路上。当然,事物的另一面是如何防范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负债经营的“道德风险”,逐步建立健康、负责的财政平衡及债务约束机制,不对货币政策产生药物依赖。
中国央行此前宣布,自3月17日起人民币日交易浮动区间从1%扩大至2%。这是2005年7月份取消人民币盯住美元汇率政策以来第三次扩大浮动区间,前两次分别发生在2007年5月份(从0.3%扩大至0.5%)和2012年4月份(从0.5%扩大至1%)。3月2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1460,较前一交易日大幅下跌109个基点,创年内新低;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开盘价报6.2085,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6.1965贬值120个基点,盘中一度跌破6.23关口。即自从央行决定扩大汇率波幅以来,人民币呈现单边贬值态势。
而对于人民币的贬值,有观点认为,美联储QE规模缩减成为近期新兴市场货币大幅贬值的导火索,资本回流美国同样导致人民币贬值。还有观点认为,人民币离岸市场正在发生变化,一是中国正在上海自贸区试点推进居民人民币跨境支付,市场预期将会增加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流动性。二是去年的人民币兑美元升值过快,部分投资者选择获利了结,从而导致人民币汇率下行。与此同时,央行正在做压力测试,主动出手干预,驱逐热钱短期套利资金。另有观点认为,中国政府不再像过去那样积极承担所谓大国责任,转而致力于改善中小企业的贸易环境。
而中国央行的官方口径则是,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是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的安排,与人民币汇率升贬没有直接关系。人民币汇率变化主要取决于以国际收支为基础的外汇供求状况。2013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已降至2.1%,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人民币汇率不存在大幅升值基础。同时我国财政金融风险可控,外汇储备充裕,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较强,人民币汇率也不存在大幅贬值基础。市场各方参与者对汇率波动应理性看待,积极应对。如果汇率出现异常大幅波动,人民银行也将实施必要的调节和管理,以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
历史上化解债务的办法,最简单的莫过于印钞票,但印钞票有印钞票的问题,容易造成恶性通胀,进而危及民生。而保持总体流动性基本稳定又能化解债务问题的办法就是腾挪央行资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全球贸易中长期保持经常项目顺差并形成了4.2万亿美元巨额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将发挥巨大稳定作用。一方面,加快推动政府债务赤字证券化进而货币化,化解历史债务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人民币在一定幅度内贬值和外汇流出,抛售外币计价资产,减计基础货币,从而降低货币创造的水平,减少货币的供应量。通过对冲操作,保持总体流动性基本稳定。这是理想状态或者中长期政策效果,而且需要紧缩的外部环境作为条件。与此同时,如果美国延续宽松货币政策,新兴市场流动性也不会回流美国,这个时候将财政赤字货币化,很有可能引发严重的输入性通胀。所以,在外部流动性有所收紧情形下推动人民币有序可控贬值,是对赤字货币化的战略对冲。
最后强调,通过贬值对冲赤字货币化是权宜之计,经济繁荣不能依靠赤字,要建立稳定的财政约束机制。地方政府通常都有政绩投资冲动,但对经济增长无益,实质是举民之力进行转移支付,哺育垄断企业,加大收入不公,进而导致底层购买力严重削弱。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财富过度集中导致社会边际消费下降,无法形成需求拉动的内生型经济增长模式。而地方政府通常是举债经营。虽然中国有能力去化解债务问题,但也将消耗历史积累的外储。今后为了防范地方财政道德风险,应当在地方债务化解过程中,建立风险共担、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方面的机制,形成《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条例》加以约束。(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