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聚焦营改增的评价标准:变革与减税孰重孰轻?

2014年04月30日 19:17    来源: 新华网     韩洁 高立

  备受关注的电信业营改增将于6月1日正式启动,电信行业影响几何成为市场焦点。营改增试点两年多来,大部分试点企业实现了减税,减税规模超过1800亿元,但也有少部分企业税负有所增加,不免出现“以企业是否减税来评判改革成败”的观点。

  当前如何评价营改增的效应?对试点企业而言,是否只有税负下降才算得到改革红利?

  如何评价营改增改革效应?

  “营改增带来的体制机构变革是其最重要的意义。”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推进营改增试点最大的效应就是给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税收环境,改变过去对货物征收增值税、对服务征收营业税的“二元税制”结构。

  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看来,营改增的指导思想是为了解决重复征税,从体制机制上消除扭曲企业经营决策的税收因素,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生产方式转变。“现在有些人误解,认为营改增就是为了减税,我认为更多是为了避免重复征税,完善税制。”

  胡怡建认为,营改增带来的减税也并非普遍减税,而是结构性减税。但从整个产业来看,这一改革是通过市场机制逐渐将减税效应体现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企业税负总体是减轻的。

  增值税与营业税相比,最本质区别在于增值税更加中性,更加公平,对企业决策和市场的干扰更小。在刘尚希看来,由此带来的一大改革红利就是企业发展预期会更加稳定。“对企业发展最重要的不是减了多少税,而是有更稳定的发展预期。”

  如何看待部分企业税负上升?

  对于改革中个别企业出现税负上升,专家指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部分是因为企业还不适应新税制要求,部分是因为营改增尚未全覆盖、增值税抵扣链条还不健全,部分是因为企业增值水平较高。既不能以偏概全否定营改增改革的必要性,企业也不能忽视营改增带来的变革红利,应主动调整经营模式,适应新税制。

  事实上,试点中,记者采访到不少企业虽然税负有所增加,但通过优化经营模式、深化分工协作、加强内部管理,主动适应税制变化,不仅扭转了税负压力,还实现了发展的新飞跃。

  湖南鸿胜物流有限公司便是这样的一家企业。这家企业于2013年8月1日顺利转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去年8至12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00多万元。如果不考虑新增固定资产和车辆进项抵扣,公司本部应缴纳增值税75万元,加上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9万元,应交税费合计84万元,税负达到6.7%,比营改增前税负3.4%提高了一倍。

  面对税负增加压力,这家公司主动适应新税制,先是推进企业主辅分离,改变过去单一的运输业务模式,增加了化工产品贸易分销的业务范围,提前享受固定资产抵扣的益处。去年新增危险品专用运输车辆等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增加税收抵扣100多万元。

  为充分享受营改增的政策利好,公司有针对性地减缓部分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公司自2010年起筹划长沙危险品物流中心的立项建设工作,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一期投资1.8亿元。了解到营改增会对企业相关税负产生影响,如占工程造价较大比例的设计、鉴证、审计、勘探等工程款项将纳入营改增范围,公司有意减缓了相关工作进度。目前,公司已抓紧项目的开工准备工作,估计能为公司带来500万元以上的抵扣进项。

  此外,公司还加强内部培训管理,促进精细管理和成本节约。如对公司所有的收入与成本项目进行梳理,建立成本项目的可抵扣范围指引;对零星消耗的办公用品、汽油、轮胎等实行定点采购的形式,尽可能增加进项抵扣。

  综合多项举措后,该公司新增固定资产、车辆等进项抵扣84万元,公司实际应纳增值税额为-7万元,与按交通运输业计算应缴纳的营业税和附加相比,减少税收54万元。

  评判企业税负是否影响利润是根本

  在最早启动营改增的上海,更多税负增加企业的实践表明,税负上升并没有导致利润率的普遍降低,相反销售收入却普遍增长。

  统计显示,上海税负增加的试点企业中利润率增长或持平的占50.4%,销售收入增长9.41%;利润率下降的占49.6%,销售收入增长0.83%。

  胡怡建认为,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增值税抵扣机制减轻了下游环节的税收负担,扩大了市场需求,也表明税收负担的增加并没有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正如腾讯公司财经部门高级税务经理孙涌涛对记者所说,企业对税负主要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税负变化本身,一种是对企业利润表的影响,后者才是本质的,也是企业应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对此,专家也强调,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要想真正释放营改增的改革红利,企业就必须学会在新“游戏规则”下生存,将新税制和企业实际业务结合起来,主动适应税制改变企业经营模式,促进社会分工协作,从而提高市场效率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这才能真正体现了营改增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