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商务部:将出台新一轮稳增长政策

2014年05月21日 09:10    来源: 南方日报     ;赵晓娜

  接下来的两个月,新一轮外贸支持政策将会密集出台。

  20日,商务部在国新办解读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时表示,今年以来,外贸形势严峻复杂,下行压力较大,要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7.5%左右全年增长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支持外贸稳定增长,任重而道远。商务部透露,按照国务院要求,17部委正在加紧工作,认真落实。其中,商务部已经成立了以部领导为组长、相关司局参加的落实推进小组,对商务部分工牵头的任务已经作出细化方案,明确责任和时间表,并集中两个月进行政策落实。

  中长期外贸环境趋紧

  据海关统计,今年1—4月份,我国进出口和出口同比出现“双降”。据悉,除2009年正处于金融危机时出现过“双降”外,我国今年出现进出口和出口“双降”是近十多年来再次出现的,引起各方关注。

  “这里面既有去年同期对香港的异常贸易垫高了基数的因素,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对外贸易确实面临着外需不振,传统的竞争优势有所弱化等深层次问题,应该说原因是复杂的。”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张骥表示。

  具体讲,从贸易伙伴上看,对港贸易大幅度下滑是一个主要因素。去年1—4月份,内地与香港贸易出现了异常增长。以美元计价,今年1—4月对港的进出口和出口均下降了31%,分别拉低了全国进出口和出口增速3.7和6.5个百分点。

  从贸易方式上看,加工贸易是拉低外贸增速的一个主要贸易方式,按美元计价,前4个月的加工贸易进出口和出口分别下降了4%和3.6%,拉低了外贸进出口和出口增速各1.4个百分点。

  “当前在外需尚未根本好转的情况下,我国对外贸易已经开始呈现国际产业转移放慢、向周边国家产业转移和订单转移加快、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这‘一慢、一快、一升’的态势。”张骥表示,从中长期看,我国外贸发展环境是趋紧的,今年尤其复杂严峻。

  张骥表示,要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7.5%左右的全年增长目标,任务十分艰巨。“这意味着从5月份开始,每个月进出口平均增长速度要达到11.3%。”

  支持外贸意见40天出炉

  外贸形势持续低迷,也引起中央层面的关注。“从3月27日商务部召开第一次部门协调会,到4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意见》出台一共花了不到40天的时间。”张骥介绍,对外贸易是个大的系统工程,共有17个部委、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两个政策性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制定。

  实际上,早在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曾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那次《意见》共16条,被市场称为稳外贸“国十六条”。时隔一年半,国务院再次下发稳外贸新“国十六条”,其措辞较前者更加强硬和务实。

  张骥介绍,和过去的文件相比,新“国十六条”有一定的继承性,部分政策措施在文中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和强化,并突出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力度。

  另外,新“国十六条”坚持问题导向。张骥介绍,针对对外贸易稳增长方面涉及到的地方诉求、企业诉求,还包括社会的一些关注问题,在文件中均有体现。其中,包括出口退税,融资难、融资贵、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以及贸易便利化诉求等。

  值得关注的是,与此前过分重视出口不同,文件把进口摆到同样重要位置。张骥介绍,文件不仅对出口方面给予便利化的支持,强调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外,也支持企业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合理增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必要的一般消费品进口。

  从推进贸易便利化开始

  实际上,在文件出台的同时,相关部门就已紧锣密鼓地开展落实工作。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17个部门已明确分工,并细分了36项具体政策和措施。”张骥介绍,每项措施都明确了牵头单位、参与单位,而且有责任和时间表。在接下来两个月,这些部门将开展文件的集中落实工作。“当然有的政策,可能需要更长一些时间。”

  就商务部而言,其工作首先从推进贸易便利化开始。“凡是在进出口环节有管理职能的,都要一一梳理,比如自动许可商品的种类将有较大幅度的简化;对进出口环节的收费项目,在梳理调研的基础上,凡是不合理的都要清理掉。”

  另外,广受外贸企业诟病的出口退税周期过长也将得到改善。张骥介绍,针对外贸企业反映的出口退税方面的不便利,文件中完善了出口退税机制,退税效率将会提高,特别是对合法经营的外贸企业,保证足额、及时退税。

  值得注意的是,出口退税分担机制也将进一步理顺。张骥解释,一是关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口退税分担问题,二是异地出口造成沿海地区财政负担较重的问题,都将进行完善,调动地方积极性,减少地方的后顾之忧。

  “我们希望能够把国务院文件的具体政策尽快落实,转化为稳增长、调结构的动力,让企业感受到这个文件带来的具体变化。”张骥表示。


(责任编辑: 刘佳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