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26日讯 (记者 康博 张桔) 作为最“年长”的基金公司之一,长盛基金这十几年来的发展着实有点惨,不仅旗下基金的业绩和规模远不如同级别公司,就连公司的董事长也是频繁遭到更换,让人不得不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产生疑虑。
旗下基金业绩不佳 公司盈利状况常年无改善
在股票市场中,经验是一种很重要的“优势”,正因如此,那些老牌的基金公司才更能够得到投资者的垂青。然而并不是所有够“老”的基金公司都有这种优势,比如长盛基金就是一个例外。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长盛基金成立于99年3月26日,但截至目前,它旗下仅有35只基金,而与之成立时间仅差一天的嘉实基金(1999年3月25日成立)目前则有57只基金,相差四成;在基金资产规模上,长盛基金目前管理的资产净值为247.59亿元,而嘉实基金则有1439.85亿元,还不足嘉实基金资产规模的两成,且目前排名仅据第30名;基金经理人数上,长盛基金有14人,而嘉实基金有28人,恰好有一倍的差距。
在投资业绩上,长盛基金近3年里,有两年投资业绩亏损,平均每年为持有人实现利润-8.46亿元,其中2011年、2012年分别亏损41.47亿元、2.03亿元,而“老十家”基金公司的其余多数公司则仅在2011年一年出现亏损。也就是说,除长盛基金外,9家基金公司已经在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实现盈利,与之同时间设立的嘉实基金,2012年、2013年分别盈利116.36亿元、85.40亿元。
尽管长盛基金2013年实现了盈利,但综合来看,其盈利能力正在逐渐下滑。过往数据显示,2010年其净利润率高达43%,超过行业前五大公司;2011年其净利润率下降至36%,即便如此,这一净利水平仍处于行业前列;但随着利润大幅下滑,2012年长盛基金的净利润率下降至31%。
另外,长盛基金的“一拖多”现象也十分严重,甚至出现了罕见的“一拖七”。基金经理贾志敏目前就管理着长盛旗下7只基金,包括长盛同禧信用增利、长盛货币、长盛中信全债、长盛基金配置、长盛季季红、长盛年年收益和长盛双月红。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基金经理还是一位新手,基金经理年限仅有1.3年,贾志敏2012年11月底才加入长盛基金,2013年2月开始管理第一只基金。而且“一拖七”之余,贾志敏还担任长盛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副总监。
基金管理规模逐渐缩小 董事长遭更换
不佳的业绩自然难以留住投资者,在经过15年的发展后,长盛基金规模也仅有不到300亿元。从2010年到2013年的16个季度中,长盛基金只有两个季度申购份额超过赎回份额,其余14个季度均为净赎回。目前公司的资产规模在91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30位,在老十家基金公司中排名垫底。
就在本月初,公司还正在谋划将一只成立仅一年的基金,长盛上证市值百强ETF联接基金转型为一只风马牛不相及的电子信息主题混合基金。据媒体报道,该基金产品曾连续两个季度末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此番大动作被市场认为是想改变基金规模迷你窘境的“变相清盘”。
正是在规模和业绩均无起色的情况下,公司在4月16日发布公告称,原公司董事长凤良志因为年龄原因不再担任长盛基金董事长职务,由大股东国元证券原副总裁高新任董事长一职,而这已是十年内长盛基金第四次变更董事长了。
公开资料显示,高新在国元证券期间长期从事投行业务管理,积累了丰富的投行经验。但在IPO暂停、监管趋严的严峻形势下,公司的投行业务却成了最大的短板。国元证券2013年年报显示,相对于经纪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1.73%,自营投资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0.46%,资产管理业务同比大增254.31%来说,投行业务收入大降46.57%,严重拖累了公司业绩。而从履历中也不难看出,高新此前并没有在基金行业的从业经验。
此时,他走马上任长盛基金董事长一职,不仅从行业上跨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工作职责也从管理层上升到了决策层。面对当下互联网金融凶猛来袭,基金公司纷纷创新投研策略和营销策略的新形势下,如何尽快转变身份,科学合理决策,以带领长盛基金成功转型,解决多年来规模难以做大、人员流动频繁等难题,就成为高新当下不得不直面的挑战。